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坚持系统观念,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0日15:32 来源: 荆楚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辩证法核心内容的科学阐释,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锐利方法论武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系统观念,并在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一、 系统观念科学阐释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这是对唯物辩证法核心内容的科学阐释,也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新概括。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唯物辩证法通过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科学解释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意识的存在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必须正确认识事物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深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三大规律,并运用这一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实践。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从单个事物来看,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从多个事物来看,任何事物都会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从世界视角来看,由所有事物组成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用全面系统的观点认识事物。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是透过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事物的运动变化轨迹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并用认识的成果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坚持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全面,是指在认识事物时要充分掌握事物的方方面面,既要充分肯定积极的一面,也要客观承认消极的一面。这样才能为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系统,就是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组成事物的内部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事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全面掌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系统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运动产生的作用,会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亦是如此。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把事物放在它本身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去考察,充分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了解过程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的预判。

我们在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是符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今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在更多层面、更大范围内产生联系为一个整体。同时,在普遍联系的作用下,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程度和范围都超过以往。我们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够认清现实,准确扣住时代的脉搏,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判,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权,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 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必须运用系统观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遵循的基本方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精准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别的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客观联系;其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整体,全面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能为了“头痛医头”而“断章取义”,忽略了上下文,从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意;最后,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而不是封闭的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再用发展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我们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之“矢”精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之“的”。

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就必须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在提出问题阶段,必须运用系统观念在实践中全面把握事物的各方面要素,厘清其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抓住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弄清楚事物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在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中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在分析问题阶段,必须运用系统观念分析问题形成的各方面要素,包括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与问题相关的各方面要素所产生的诸多联系等,准确地分析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有效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在解决问题阶段,必须运用系统观念来统筹考虑解决方案对问题相关各方面的影响,从大局出发来判断解决方案对其内部各个部分和整体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来预判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好相应预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三、 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跟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首先,我们应当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从整体来把握,我们才能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概括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文化成果,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条件。其次,我们应当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文明,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明整体中,全面考察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我们应当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特征。这些特征会反映到文化中,为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文化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当将之还原到其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当中去,全面了解其产生的根源,而不能站在当代社会的视角或立场去单纯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评价,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误读。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运用系统观念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具有一致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例如,《道德经》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礼记》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的方法与决心。这些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具体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社会历史中,而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西方历史虽有着诸多交集,但客观上还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存在差异性。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的必要性。

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在中国牢牢扎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理论创新过程,也是不断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曾经牢牢把握住了系统观念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伟大的成就。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运用系统观念这一锐利的方法论武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熙(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