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读懂中国④】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0日15:01 来源: 荆楚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一般意义上说,共同富裕作为一种丰裕的生活状态,其主要实现标准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做大社会财富“蛋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但新时代视域下的共同富裕,不单是物质生活的丰裕,还包括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富有等多方面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富裕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努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指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马克思还强调,在未来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得到极大提高。他指出,“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恩格斯也指出,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原则界定,既包含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的思想,也蕴含着推进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同时,多次强调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努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政治、法律和社会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迁的过程。从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和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殖民的方式来实现的,其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原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不仅如此,西方国家现代化虽然实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但人民的精神生活并没有随之“富足”,甚至被“异化”、扭曲。资产阶级以所谓的自由、平等、宪政、人权为口号,把人的自由“异化”为金钱的自由,用法律上的形式平等掩盖实质的不平等,庸俗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成为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危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富足是精神富有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而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影响和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人民物质富足,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并且使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他还强调,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首先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民群众要求精神文化产品服务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载体多样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蕴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之中,创作出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同时通过服务创新,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引入新型文化模式,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感。

其次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群众因知识结构、经济和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差异,在文化需求方面表现出层次性。人民群众需要高雅文化,也需要通俗文化;需要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文化;需要本土文化,也需要外来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结构性改革,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多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领域提出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涵盖了国家、社会层面的内容,又包括公民道德层面的规范。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以凝聚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筑牢精神根基。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雨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