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基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被进一步凸显,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保持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不断拓宽拓深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认真抓好各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依法管网治网,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促进转化为情感认同并推动社会各界广泛践行。
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二十大提出的要求,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国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应当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统一起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这要求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五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推动文化相通相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要求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必将谱写更加壮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石敬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