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湖北武汉启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必将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强劲动力。
唱响保护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自信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优秀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之根,传承发展至今,历久弥新,始终充满活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不竭精神动力。据报道,截至目前,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鉴于此,2022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要大力推进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农业智慧、生态思想等要素;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风民风、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各方面,使之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要结合农村受众和对象,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打造更多人文地标、文化品牌、文艺精品;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充满正能量、形式多样接地气、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优秀农耕文化资源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唱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强之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过去,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我们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激发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使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现在,我们踏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必须唱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强之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农民奋斗。要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开展形式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各种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提高群众参与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见贤思齐中引导更多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广大农村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唱响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的“自觉之歌”。一段时间以来,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群众反映强烈,有苦难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对“天价礼金”等社会不良风气作出治理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整顿人情往来乱象;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印发文件,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推进移风易俗。要明确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立“规”;要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抓手和载体,发挥好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抓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之“重”;要划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界限,推出文明新民俗供群众选择,疏堵结合,抓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让移风易俗成风化俗,成为亿万农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风景线。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乘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东风,唱响“大地欢歌”,书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春天的故事”。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敬秋(黄冈市委党校副校长)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