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开新元,万象始更新。兔年伊始,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3日发布。文件指出,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奋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有效供给、解决好亿万百姓吃饭问题,不仅是我们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底气所在,更是我们不懈奋进、推动人民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数据显示,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毫不动摇,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超过483.5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良种对中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节粮减损的粮食安全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从2012年到2022年,一组组数字和数据回应着初心、闪耀着担当,不仅代表了十年来我国取得的显著粮食安全成就,更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一头系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连着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欣喜于看到,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14亿多人民群众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和重要农场品供应充裕、市场稳定,“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守住“三农”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更加可感可触、可视可及。
立足新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积极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粮食单产,尽快实现粮食丰收增产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的跨越转变,推动稳产保供在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新气象。
此外,还应努力提高农作物最低收购价格,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强化极端天气灾害补救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建设;以“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等节日为契机,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倡导民众践行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饮食新风尚,健全粮食安全宣传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如此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中国饭碗”也就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也必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才能有效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也定能让“三农”工作动能更足、势能更强,谱写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精彩篇章。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区)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