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谆谆话语鼓舞斗志,殷殷嘱托振奋人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根基,也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全面谋划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持续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新成就。从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到“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从“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到“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从中国空间站架构“T”字型基本建成到国产大飞机C919自主研发……十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但与此同时,更应清醒地看到,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和基础工艺能力不足、评价激励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等诸多短板问题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推进步伐。为此,立足新发展阶段,唯有继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形成推进基础研究的强大合力,才能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切实做到为基础研究“减负松绑”。大科学时代,随着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重大基础研究产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从而形成国家需求与自由探索、竞争择优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相融合的基础研究创新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事业发展需要,优化组织模式、推进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合作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有序流动,营造出研究共担、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良好基础研究氛围。
加强基础研究,还要善于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筑起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的坚实壁垒。“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全力支持和共同参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方面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更大力度推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充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努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进而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奋进新的征程,让我们乘着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的浩荡东风,在科学的大道上以革故鼎新的勇气、与时俱进的精神、昂扬担当的斗志持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在世界洪流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市襄州区委宣传部)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