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地方两会陆续闭幕,各省(区、市)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通过相关机构对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梳理与分析,发现“人才”二字再度成为高频词之一。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此背景下,各地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通过“三维”发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引才政策要“活”。人才兴则城市兴。就当下而言,聚焦更高标准的现实发展需要,全国各地纷纷将人才作为“破题”关键,接连出台系列福利政策,大敞引贤招才之门。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心仪的就业城市,薪资补贴、住房入户等基本物质优惠不再是唯一考量标准,城市底蕴、文化氛围、休闲配套等更多生活因素也被看重。为此,国内已有不少地方先行进行了策略调整。以部分新一线城市为例,盘点近几年出台的揽才政策,比如武汉发布的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20条、成都实施的“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长沙出台的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等等,除去常规的福利条款外,均是更加注重区域特色,通过主动把产业布局、交通区位、营商环境等“招牌”摆出来、亮出来,方便人才找准互相契合点,从而进行精准匹配。由此可见,人才引进与城市发展是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各地要想在“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在一方面绞尽脑汁研究才政策的同时,更要找准自身定位,不断盘活“传家宝”,借此吸引“意中人”,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用才方向要“准”。引和用是做好人才工作的两个核心环节,引进人才是前提,用好人才是关键。面对新的形势,答好选人用人“必答题”,首要在思想,重要在行动。要树立敢用善用的理念。敢于用人,就是放开手脚,以“敢”字当头,把有潜力的人才放到急难险重的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十四五”期间,各地要聚焦的重大项目和关键任务很多,意味着可供人才奋斗发力的平台也更广。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广泛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清理不合理的制度,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政策供给,为人才松绑,尤其是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坚持“实”字托底。人才始终是实绩导向,各地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充分考量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因素,根据人才能力水平和专业适配度,将其安排在最擅长的领域里、最合适的岗位上,用其所长,趋利避短,既使人才效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也让价值成果更好赋能当地城市发展。
留才举措要“狠”。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不仅要引得来、用得好,更要能留得住。当人才踏入城市的那一刻起,对其“全生命周期”服务就已开始。其中,留人政策作为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何从“纸面”落到“地面”,从有“共性”到有“个性”,从有“速度”到有“温度”,考验的便是地方政府向内的“狠劲”。举个例子,在浙江杭州,为顺应人才呼声,下大力气升级“杭帮彩”人才服务机制,以杭州人才码应用为核心,同步推出六项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在河北雄安新区,为方便人才日常工作生活,首次推出集落户购房、编制保障、融资支持、文体休闲、医疗健康、子女入学等14个方面于一体的“雄才卡”。就目前来看,上述举措皆取得了好的成效。这也足以证明,留才是一个以心换心的过程。因此,要想强化与人才的情感纽带,各地还需立足实际,在体制机制、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狠举措”换来“真便利”,让人才真正感受到服务上的“用心”、细节上的“走心”、生活上的“安心”,进而更加坚定起扎根城市发展的“决心”。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希望各地更加重视新时代人才工作,积极敞开招贤纳士大门,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环境,让人才广聚智力、激发活力、汇成合力,共同激荡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治峰(湖北孝感)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