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加速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高度关注老年群体的安养问题。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将创建10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将从居住环境质量、社区服务水平等各方面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银发族的养老无疑需要一个温馨的环境,其本质上是需要从家庭到社会各个层面给予关爱,助力老年人的晚年时光同样精彩。
养老问题在宏观上是社会问题,在微观上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一位老人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老人不开心,整个家庭都会受影响。饮水思源、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本分,孝道不仅仅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一代代人的文明传承。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子女的真心关怀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务院举行的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并引用了典故“夫孝,德之本也”,这句话出自《孝经》,也是这部经典最核心的一句话。孝道的传承正是需要家风倡导,来加强子女与老人的内心联结。孝顺的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即便因为工作忙碌不能经常在老人身边,但心有牵挂,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份养生礼物都能温润老人的心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也日益旺盛。许多老人已不仅仅只是满足于跳跳广场舞,看看电视,带带孙子,他们有着越来越强的多维学习和社交需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学习型大国,国家老年大学于本月正式揭牌,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筹建的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国老年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44家省级分部,在基层设有超过5.5万个老年教育学习点,汇聚超过40万门总计近400万分钟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建成老年教育资源库。积极推进终身学习,帮助老年人提高自我认知,增强学习意识,保持智力与脑力的相对活跃,保持身体健康与心情愉悦,不仅是他们参与社会的平台,也是他们完善自我的极好方式,可以有效提升银发群体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幸福感。针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可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在各个社区发展各类兴趣培训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有同学,有朋友。
随着退休人群中有技能的白领、教师和专业人士等高知群体逐年增多,未来20年内,有大量70后、80后退休人群,老党员、老干部、老技术人员等等都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通过贡献自己的专业能力继续实现人生价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获得社会尊重和适当酬劳。比如在武汉,很多社区志愿者都是退休老人,工作起来热情、认真、全心全意,在疫情期间是非常有力量的社区服务队伍。还有很多人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刻苦学习各种兴趣课程,通过坚持练习实践,后来成为作家、画家、书法家、心理咨询师等的老年人也不乏其人。老年群体即便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仍然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激发潜能,通过继续工作,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也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服务的对象陪伴了自己。这个学习与奉献的过程中,让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对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政府和社区可以创造一系列让老年人持续发挥余热的工作岗位,比如有针对性、有系统地让有意愿的老人参与到如社区治理、公益活动、纠纷调解、文艺创作、养生宣传、咨询顾问等兼职工作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与价值,让老年时光更有意义。
在养老问题上,从来不是单向索取,家庭、社会由内而外的双向陪伴与关怀是银发群体更核心更迫切的需要。家庭祥和,子女孝顺,会让他们的内在世界安宁;精神文化加餐,社交平台丰富,会让他们的学习娱乐生活充实饱满;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老有所为,会让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我价值能得到最大实现。相信通过日益完善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安老陪伴,老年群体会得到更有深度的呵护,安享天伦之乐,让“夕阳红”越来越美。
稿源:荆楚网
作者:黄萍(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