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达到29562万人,比2021年又增长了1.1%。农民工群体的变化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十年来,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到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政策持续发力,内容涉及促进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强化劳动权益保障等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从2008年到2022年,农民工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积极发声、建言献策,他们的建议涵盖“推动农民工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促进融入城市”等等内容,“根”于基层、“源”于实际,关注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在提升农民工技能方面,政府要成为最大推手,成为整合劳动力转移资源的总调度,教育单位和培训机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的基础,用人单位和务工地是承载劳动力转移的客体。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增强各载体间的联动协同,在转移过程中,不仅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增收增效,还应让其在务工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不断完善户籍制度、社保体系来解决务工者的后顾之忧,循序渐进地帮助富余劳动力完成“能干活—有活干—干得好—留得下”的转移过程,最终真正实现增收致富。
教育为先,优化专业技能培训结构。优化就业结构,办好职业教育,完善优惠政策,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鼓励有条件的青壮年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企业联合办学,培养供需结合的专业技术人员,填补岗位空缺,平衡就业结构。定向职业规划,邀请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改变部分待业青壮年择业观念,引导加强自身职业评估与职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三级联动扶持,市县镇三级加大教育奖扶投入力度,向各类应往届毕业生提供更宽就业渠道。
基层自治,完善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村级重点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在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各方面的服务作用。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建立健全求职、培训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确保寻求就业者及时了解政策和市场信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引导。坚持年度劳动力资源现状动态调查,重点掌握农民工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年龄结构、就业与培训意向等情况,加大入户走访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
机构引导,建立专业技能培训订单。农村劳动力存在“有体力、无能力”现象,需要按照当地劳动力特点开展培训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文化水平、法律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的短板,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当地相关部门在培训劳动力时,应尽量开设形式多样的学习科目供其选择。政府要充分联系用工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实现“订单”培训和在岗培训。针对女性农村劳动力,可重点开展缝纫、编织、刺绣等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创业知识、创业技巧和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长期转移、稳定就业。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人才大军中必不可少的一员,要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平台,持续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强化产业支撑,让大家有信心、能安心,就一定能让农业农村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乡村振兴绘就出一幅壮丽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也(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人民政府)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