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科技创新助力守护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5日17:0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白鸭垴村“画笔”村官龚庭杰,在村子里农户墙上的绘画作品“走过稻谷的一生”,拍成短视频后迅速走红网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更是确保粮食稳产增收的关键之关键,在农业现代化的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正在为粮食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华夏大地一轴轴充满“科技感”的画卷已经徐徐打开,为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贡献着坚实力量。

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农业一直是国计民生的根基命脉所在,但是我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强国,相反的是我国用仅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粮食生产连续18年丰收,为世界其他仍然为吃不饱饭而发愁的国家树立了示范样板。这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守护中国人舌尖上的粮食安全保障,科技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

科技赋能,选育好种子,装满“米袋子”。当前,国家正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出要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航天育种正是当前农业科技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安徽宿州小麦种植大户李中秋,自家麦田里种植了上千亩的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该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地面系统选育,前后总共花费15年的时间,历经科研人员苦心钻研,多代筛选之后最终才培育出来。鲁原502不仅具备较强的抗寒、抗倒伏能力和颗粒饱满的特点,而且比其他同类小麦品种每亩增产10%左右,该品种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接近1亿亩,仅增收的这部分粮食就足以养活3000多万人一年的日常三餐所需,现代种子的科技实力可见一斑。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和推广应用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为提高粮食产量奠定坚实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除了要解决“种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种”的问题。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向田间地头延伸,确保其在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精准作业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让粮食好种。不管是农时谚语里面讲的“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还是诗人笔下描绘的辛勤农忙景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种子从破土生根,到发芽结穗,再到收割果实,种子的一生就如同人的一生一样,每一步都需要用心守护。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稳定粮食的“质”和“量”的输出,实现粮食安全由“饱”向“好”的转型升级。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用科技力量赋值粮食生产,全力为全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强势崛起,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添更大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谨(宜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