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何以可能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8日08:4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随着世界百年变局的演进和大国博弈的加剧,中华文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有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一、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卷入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不甘沉沦的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从军事、经济、教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在百年征程中找到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华文化也由此走上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不仅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而且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将56个民族凝聚在统一的大家庭中强韧的精神纽带。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因此,只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现代化,牢固树立各民族命运与共荣辱与共的观念,才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的精神力量。

二、“两个确立”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

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历经种种磨难与考验,依然生生不息赓续绵延。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文化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渐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现代化转型。这一深刻转型,既不是历史上任何文化的简单延续,也不是任何西方文化的翻版,而是在充分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崭新创造。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然,文化的现代化无疑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复杂、最深刻的变迁。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保证,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应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建设。

三、以人民为中心培育主体精神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培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化。在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异化、社会的失衡以及环境的破坏等自然—人—社会之间关系失调的“现代病”也随之而起。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着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不断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应当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培养文化建设主体实践创新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激发文化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文化心理图式的转型与重构。

四、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意识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居于主导地位,各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荣辱与共的精神家园。既要尊重、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共同建设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人共享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根基,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中华文化现代化过程中,要遵循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重要原则。共同性是中华文化的底色,也是推进其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增进其共同性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文化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齐步走。因此,应当引领各族群众坚持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树立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关系的正确认识,并将中华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视域中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努力谱写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文化现代化壮丽恢宏的画卷。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冬林(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