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为办好这件“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调研,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察农情、看墒情、算收益。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
增产、减损,一增一减,“加减法”里是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方法论。做好“加法”,要向耕地、种子要增产;做好减法,要向科技要减损。两端同向发力,才能真正夯稳夯实粮食安全基本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既要守数量,更要提质量。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死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根据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连续第二年止减回增。经过连续几年努力,耕地数量确实增加了,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占优补劣”“占旱田补水田”等问题依然存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红线,更应该是质量红线。提升耕地质量,关键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积极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亩均投入标准。同时在项目建设时多征求市场主体意见,兼顾个性化需求,推进“定制高标”建设,避免“建完就撂荒”现象发生。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牢牢掌握种子这把金钥匙,才能开启农业现代化的大门。为此,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旨在打赢种业翻身仗。种子研发、选育、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商学各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技术推广、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种业发展环境。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要深度融合,不断加大双方合作力度,取长补短。发挥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和科研院所在高水平人才、高新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构建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和研发成果共享机制,不断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和科研院所创新热情。
强化科技支撑,做好“减损”这一粮食安全后半篇文章同样重要。粮食在采收、储藏、加工等环节的浪费往往被我们忽略。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测算,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在采收环节,要不断推陈出新,研发粮损少的机械和适应丘陵、山地等狭小环境的收获机械,不断提高粮食收获全程机械化率。在储存环节,要不断提升储粮设施设备水平,普及粮食烘干和除杂设施,将大型粮食烘干和除杂设施优先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加工环节,要加强智能化、清洁化加工装备研发,提升粮食精深加工副产物水平,将粮食真正“吃干榨尽”。
做好粮食安全“加减法”,增加的是“仓廪实”的底气,减少的是“吃不饱”的担忧。当前,从南到北夏粮收获即将拉开序幕,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内心无比踏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程园(当阳市农业农村局)
责编:闻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