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乡村有一段深刻的描绘,“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在经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如今的中国农村俨然是另外一番发展景象。
虽然未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但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了十年间乡山巨变换新颜。这十年的故事很长,要从江苏镇江谈到我母亲的家乡江苏高邮,这个故事又极短,只有十年的光景。
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一条铁路,串起一段乡愁
“乘坐C3256号列车,半小时就能到高邮”。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城际铁路(连云港至镇江高速铁路,也可称为连镇高铁)开通,将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地区部分县市直接送入中国全国高速铁路网,实现苏北与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无缝对接。
十年前从镇江到高邮自驾需要3小时,春节期间去外婆家拜年天蒙蒙亮时就要出发;现在随着铁路的开通仅需40分钟,提起行李、带上身份证即可便捷到达外婆家。这条铁路不仅将乡愁的距离缩短成车窗外一闪而逝的风光、下车后直达外婆家的便捷,更是将原本偏远的县镇纳入全省共同富裕的版图。
杨文君乘坐C3256号列车到达高邮。
车窗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镇江到高邮,从城市到农村,从繁华到悠闲,乡村振兴战略就像这条城际铁路一样,勾连起城市和农村,促进城市农村的和谐共生、融合发展。
一间新舍,添彩美丽乡村
花成簇,树成片,水清澈,平房起……走进外婆外公新搬入的小区,村庄整洁,风景优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呈现在眼前。去年,我的外公外婆搬进由政府统一修建的新小区——王桥人家小区,新小区环境整洁干净,道路平坦宽敞,配套设施一应俱全。10年前村里都是泥泞的羊肠小道,而现在到处都是平坦的水泥马路;10年前外公外婆居住在用砖头砌起的小房子,现在的新房宽敞明亮,家电俱全,用我外婆的话来说,就是“屋里亮堂堂的,心里喜洋洋的”。甚至小区门口还放置了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村里老人也学会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丢弃。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在背后默默发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新房舍、新环境、新设施、新农民、新风尚”,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 2021年高邮市实施环境提升行动,突出点、线、面相结合,确保点上环境漂漂亮亮、线上环境清清爽爽、面上环境干干净净,以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庄台的环境提升。
一方产业,助力增收致富
在与外公外婆话家常时得知,如今王桥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平日村里大多是老人在务农,由于年事已高,许多耕地也因此荒废,如何振兴乡村经济成为高邮市面临的一大难题。后来当地凭借紧邻高邮湖的天然优势,结合当地水网密布、沟渠纵横的地理环境,引进了稻蟹共生田这一致富方法。
稻蟹种养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在稻蟹种养的环境内,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引入稻蟹共生田后,王桥村走上了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杨文君实地观察了解稻蟹共生田。
与此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原本零零散散的耕地得到有效整合,变成了成片成片、成亩成亩的稻蟹共生田。村里的老人每年不仅有分红,闲暇时在沟渠里摸螺蛳转卖给种田大户,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千年前的李绅有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站在如今的王桥村,甚至更为广袤的中国乡村,我想这首诗可以改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民致富忙。”
一面党旗,绘就秀美画卷
当乡村经济日益振兴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大厦也在乡村拔地而起。夜晚来临,村里的路灯亮亮堂堂,文化大舞台可以说是村里夜间的“CBD”,晚上村民们自发来到文化大舞台,跳广场舞、健身操,强身健体,其乐融融。
王桥人家小区的健身娱乐设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今日的乡村早已“旧貌换新颜”,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行走在王桥村新修的水泥路上,春天的气息正在蔓延。马路两旁的田间地头,春耕的农机正在徐徐前行;设施齐全的村头广场,爷爷奶奶们惬意地晒着太阳;乡村小学的门口,放学归来的孩子拿着新学期的课本一脸笑意……我想,这就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画面。这是我与乡村的振兴的故事,它仅仅是国家乡村振兴建设的一个缩影,此时此刻,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个乡村振兴故事正在书写。
红色导师点评:“听得见乡音,守得住乡愁”,乡村振兴道路上,一幅幅乡村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经济的发展让“乡音”与“乡愁”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许许多多像杨文君同学一样的青年党员,通过自己的眼睛,感知乡村振兴的美好,在现代化的乡村中寻找自己别样的乡愁故事。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下,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投身乡村建设中,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乡村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旧貌”换“新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杨文君(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彭松(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