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由通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旅局共同主办的通山县“小戏迷大舞台”戏曲进校园集中比赛和成果展演活动在通羊四小开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晓丹在现场观看并宣布活动开幕。活动现场,各类曲目纷纷登场,小演员们漂亮的行头,色彩鲜明的妆容服饰,专业的手、眼、身、法、步,让台下的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戏曲进校园在通山已结出累累硕果。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将经典剧目带到校园,吸引同学们参与进来,潜移默化的激发热情,最终促进传统戏曲薪火相传。
中国戏曲文化底蕴深厚,以其精湛的表演技术还有其特有的中国美学思想精髓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娱乐性快餐式文化流行起来,极大的分解了大众的关注度,传统戏曲的传承成为难题。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戏曲进校园要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传承青少年是“源头活水”,因此,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在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戏曲进校园,让孩子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接受戏曲的熏陶,从一招一式、唱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戏曲的传承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人以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去推动。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让戏曲融入生活融进血脉。通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通山采茶戏是湖北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是一支极具文化价值的声腔,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于2013年成功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通山人对戏曲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去年7月,通山本地剧团倾心打磨大型古装采茶戏《风雪配》首演,广场上人山人海,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去听。这种耳濡目染,不是家长口中的文化故事,也不是老师课堂里的“影音资料”,更像是一颗小小“火种”,当孩子们回归校园,结合校园里的戏曲体验,就能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激起对乡音乡情的热爱,也能助力学校发现和培养好本土文化传承的好苗子。
艺术要与时俱进,艺术的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譬如,最近互联网上爆火的一首儿歌“花园种花”,很多师生都跟着演唱,传播范围非常广泛。这也提醒我们在推进戏曲进校园过程中,不仅仅在“进”本身,更要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以及传播规律,了解小朋友们关注什么,喜欢什么,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设计相关的戏曲活动,同时善于借助热点,巧妙的改编,让校园戏曲活动出圈,让更多的小朋友成为传播者、受益者。同时,也可以邀请媒体、文化大家、自媒体博主等到学校里采访报道、近距离交流或者直播活动,让小朋友们的“小活动”变成全社会的“大热度”,这样对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的学校也是一种激励和宣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我们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是一个代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可以从全国各地六一庆祝活动中的新闻报道中看到,戏曲表演精彩纷呈,这也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戏曲进校园的确是发挥出了预期作用。让孩子们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甚至登台“唱戏”,当初撒在孩子们心中那把饱满的戏曲种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地生根发芽,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加自信广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璐璐(通山一中)
视频、图片:通山县融媒体中心孟军提供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