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通过文化传承发展,可以帮助我们触摸、回味和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统筹保护与发展,让文化活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为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需要所有人扑下身子,持续不断的实践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2022年7月底,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这座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充分体现着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文化传承发展,核心是要想方设法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只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才能随处可见,随时可参与,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在热爱中代际流传。譬如,优秀文化节目《记住乡愁》《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圈粉”无数,让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文物热、非遗热等火爆网络。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焕发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容并蓄,百花齐放,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千年的重要原因。全国各地在传承本地特色文化时,切莫遗失掉自身的独特性。譬如,方言,很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提出,一种语言的流失,就将意味着人类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的发展需要多样性,譬如,今年4月18日,通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晓丹到通羊镇城区、九宫山镇船埠村对通山神歌、山歌、山鼓等本土民俗文化开展大调研,积极打造一张属于通山人的文化名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在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0年,以山歌山鼓为形式的民俗歌舞《白云深处》前往新加坡演出,实现了通山文化“走出去”。挖掘本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已成为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建筑艺术和手工业技艺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各地除了传承好,更要加以保护,地方主管部门要重视本土文化传承工作,充分发挥文化聚心铸魂的作用。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一充满中国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无论是从历史的维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交流交融”是优秀文化始终焕发时代魅力不可或缺的路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基本要求,恰恰反映出心有定力及文化自信。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的交互借鉴,也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发挥其时代价值。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的壮阔实践中,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在哲学、艺术、美学乃至法理、政治、道德等方面都绽放出令世界惊艳的一面。
文化传承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始终相信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也始终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同时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璐璐(通山一中)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