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稳产增产,耕好“无形良田”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6日09:3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不久前,以“储备安全,科学减损”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举行。今年活动周聚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战略,更加突出科技和人才在推动节粮减损、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增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民把饭碗端得更牢,始终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只有农业根基更稳,农民更有盼头,我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才更有信心和底气。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应该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和战略思维。一方面,高位再增产并不易,受气候条件变化、资源环境制约、国际环境影响,播种增面积、粮食提产量的难度日益加大;另一方面,粮食损耗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尤其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有700亿斤左右。因此,在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推进粮食生产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节粮减损,等于稳产增产。促进节粮减损,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硬支撑”。为有效减少田间地头的收获损耗,珍惜“汗滴禾下土”艰辛劳作,需要农业部门加强生产环节源头管控,大力推行高性能收割机、采果机的应用,发挥农业科技在减损环节的重要作用。另外,去年实施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将“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单独进行安排部署,现如今,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已经成为国有粮库的标配,大大推动了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和物资安全高效储备。

科技赋能节粮减损,需要建强“主力军”。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历生产、流动、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农户科学种粮、储粮。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也是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的原始端。农业部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要进一步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服务和科学储粮的技术指导,推动农村节粮减损取得实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护粮食安全,就是践行“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当铺开晾晒的金黄麦粒成为政府大院最美的风景,“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也将浸染上丰收的颜色与喜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江(宜昌兴山)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