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让非遗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8日15:2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如今,非遗项目不仅在线下活动“圈粉”,还常常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甚至火出国门。看非遗传承人的直播表演、在电商平台购买喜爱的非遗文创、在线参观非遗数字博物馆……透过互联网,越来越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在数字时代,面对新课题,怎样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必答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深入群众,才能“扎根发芽”。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手工麻花、陶瓷杯、紫砂茶壶等,经过岁月沉淀、技艺改良、工匠巧运,当之无愧获得了《2023抖音电商助力非遗发展数据报告》“非遗好物”称号。我国56个名族共同孕育了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诗,各地要结合不同自然禀赋、风土人情、文化积淀,大兴非遗领域调查研究之风,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加强文物、遗迹、文化名人、乡贤绅士等资源整合,开创别具一格、别开生面非遗保护和利用氛围。宜昌市文旅局公布“第三批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中,兴山县外国语小学兴山围鼓传承基地榜上有名,可见非遗保护与利用更要从娃娃抓起,才能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创新载体,才能“枝繁叶茂”。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胜,唯改革创新者赢。当今是数字掌控一切的世界,合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解放降低在非遗保护和利用中的传统脑力、劳力、财力,才能赢得主动、抢占先机、把握未来。要让数字化表达“活”下去、非遗数字化内容“潮”起来、非遗数字化展示“传”出去,以非遗数字化消费带动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与重视,促进非遗事业发展进步。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名片“客家人的大戏”早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广东汉剧融媒宣传平台上线后,通过图片、视频、音频以及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等方式,制作、推广广东汉剧原创内容,挖掘了潜在文遗市场潜力,满足了线上文遗消费者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机融合,才能“花果飘香”。孤芳自赏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著名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玉刚,将兴山县纳入国家级名录的“王昭君传说”,以传统戏曲和歌剧等艺术表现元素融合,精心编排创作了歌舞诗剧《昭君出塞》在全球巡演获得了高度好评,此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从而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昭君和合”之美。回应社会期待,今年2月印发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当下各地“非遗+演艺”“非遗+饮食”等业态,与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必将为乡村非遗“出圈”“留量”增添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面对“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相信在正确路径指引下,努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生生不息,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也将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展现独特魅力和风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江(宜昌兴山)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