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位楚国诗人的《离骚》《天问》和他的向死而生,传承了一种家国情怀,凝聚了一种民族精神,延续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
2023年也是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名目第15年,全国各地节日活动精彩纷呈,网络上的节日气氛也十分浓厚,其中的“网络中国节•端午”尤其亮眼。“网络中国节”是“中华文化网络传承工程”的重点项目,以传统节日为主线,阐释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让互联网上充盈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引领大众赓续民族精神、倍增前行信心。
文化就是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迫切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深挖传统文化精髓,筑牢优秀中华文明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将目光投向深邃的中华文明历史深处,他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二十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和国际保护工作,截至2022年底,昆曲、京剧、太极拳、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等43个文化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大大提高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生命力,比如,河南卫视近年来深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打造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如《2022重阳奇妙游》《洛神水赋》等作品振奋人心,将“国潮艺术”推向时代顶峰,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她的高妙深邃和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相映成辉,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精神传承的基石,能够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前进。
结合数字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承传播方式。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改变了信息传达方式,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大众可以在线学习传统艺术,也孕育出一批优秀的文博IP,如国家京剧院与动漫科技企业联手打造的国粹美学第一IP《中国京剧》,用时尚的视角解读京剧文化内核,让年轻人也爱上了传统艺术。数字科技突破了地域空间,让人们可以通过虚拟联结互动交流,多维度体验中华文化。早在2015年,《小明带你过中国节•端午》H5炫融特刊及手游《端午小状元》就已引爆全网,成为当年端午节期间互联网上的一抹亮色。“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的《2022中秋奇妙游》以一场穿越古今、连接天地的科技国潮盛宴,诠释了中秋佳节的精神内涵,将“中式浪漫”演绎到极致。数字科技无限延展着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空间,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极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随着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中华文化也在逐步走向国际舞台。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开幕,有3596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100个国家和地区、2万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在海外,除了遍布各国的孔子学院之外,各类书画艺术巡展、汉服巡游、传统节日集会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也在世界各地纷纷举办,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6月25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山东曲阜尼山举办,这次世界级的“数字文明尼山对话”选址在中华先贤孔子故里,意义深远,它既是一场触摸历史、拥抱未来的深邃思考,也是一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碰撞交流,有助于全人类近距离感受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对于连接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融合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意义。中华文明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与各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魅力的特色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持续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并科学地加以现代化、普及化、国际化,以继往开来的气魄探索人类新文明,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文化强国之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萍(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