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老师们通过家访、巡河、日日询问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但仍有青少年溺亡事故发生。悲剧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青少年防溺水教育只“堵”不“疏”,效果只会差强人意,“堵”“疏”结合方能筑牢防溺水安全网。
近年来,我国将青少年防溺水教育问题视为重中之重。2016年,发布首个淹溺急救指导性文件《淹溺急救专家共识》,指导广大民众掌握防溺水知识与急救方法;教育部每年多次发布公告强调溺水事故的严重性并将溺水安全教育写进教科书......种种举措,一方面从监护人入手,掐断未成年人近水之路,另一方面值班人员扮演河堤“守望者”,为缺乏监管的留守儿童守住水域防线。尽管如此,我国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依旧任重道远。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指出,近几年我国12-18岁的初高中青少年溺亡率占比高达46.9%。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青少年危险认识能力不强的阶段性成长规律。而防溺水教育照本宣科,默认防溺水等同于禁止下水的行为,导致防溺水教育的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践中,学生因此缺乏正确的游泳技巧和紧急情况应对能力。
用“禁水”来杜绝“溺水”意味着家长的监管、孩子的天性、水域情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显然无法实现。那么,就应转换为“堵”不如“疏”的思路,在校内,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立体式的信息传播,深挖溺水事故细节,剖析从自然弊端到个人技能欠缺产生的问题,以真实案例带入情境,起到应急处理和危险警示作用;在此基础上,定期开设游泳技能参观培训课和救援人员实例讲座,让书面教育化作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游泳技能、水域意外情况应急处理方法、溺水自救等知识。
青少年群体心理确有特殊性,全民范围宣传教育,不仅可以在家庭单位内配备专业的游泳设施,让更加理性的成年人承担起就近监护和言传身教的责任,而且可以提高全民游泳技能掌握率。预防青少年溺水,家校均不可缺席,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关键是帮助正确认识近水游玩的安全问题和掌握基本应急能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毅(十堰郧阳区)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