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在一季度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位居中部省份第一名。自2019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以来,全省各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垃圾分类看似群众生活中的“小事”,但却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国家“大事”,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提升资源转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现今,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广州等城市均已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湖北也紧随其后,出现了咸宁市汀泗桥镇洪口村“一坑两桶三上门”的优秀农村垃圾分类经验。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有很多城乡面临着分类质量不高、运行管理不强、部门协同不力以及农村特色不够凸显等难题和困境。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尤其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从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家园。
内化于心,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要想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好习惯,关键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将垃圾分类工作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开展各类与垃圾分类有关的活动,召集志愿者,从学校、企业、居住小区入手,通过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张贴海报标语、现场讲解、观看宣教片、趣味游戏等方式,为学生、企业员工、小区居民展示垃圾分类的现状、方法和意义,传递“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湖北咸宁通过创新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五进”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为了城市新风尚。
外化于形,完善工作方法,加强工作力度。受人文地域、经济水平、管理理念、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在我国的推动进度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特征,不能搞“一刀切”。在互相借鉴经验之时,更应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特色,要处理好“东中西”“大中小”城市及下辖县城、乡镇、村(社区)推进垃圾分类进度不一、标准不适应、设施不到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按照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理念和原则,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细化垃圾分类方法,完善垃圾分类投放点、集中清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熟悉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效推行,同时注重垃圾分类过程中的监管和分类设施的维护,促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分阶段、分步骤协调稳步推进。
固化于制,基层治理和社会组织多元协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学习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让垃圾分类进入“法治时代”。当前,湖北省正在积极推动《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将为全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培育和吸引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企业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监督管理、运营服务等工作中来。让村(社区)和物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共同承担起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的工作。通过“互联网+”“积分兑换”“智能垃圾桶”等创新模式,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教化于众,健全长效机制,让绿色环保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更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上海市枫林街道积极探索以科技赋智、网格赋能、闭环赋力为抓手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辖区垃圾分类工作时效。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从“新风尚”到“新习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立足自身特色,以系统化、精细化的治理思路,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持续在培养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上下“绣花功夫”,开展广泛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变“随手扔”为“随手分”,让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理念真正融入每个人心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敏(当阳市两河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