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大论断,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以文化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拓新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路径,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功能,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
丰富文化滋养:思政课教师“以文修身”
教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的主要推动者。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深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责任感、自觉性就越强烈。当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应大力营造精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建立研修机制,延请权威专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授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发动教师开讲坛、写随笔、开展经典品读等,促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教师需加强“以文修身”,传统文化素养的获得,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教师自身发自内心的读书渴望,最重要的行为模式就是自愿自主的经典阅读习惯。高校教师需要精读传统文化典籍,如“四书五经”等。教师要做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如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本思想时,就可以引申到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民本思想的论述,苏洵主张“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苏轼提出“民者,天下之本”,苏辙提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些尊民、爱民、富民的理念,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而在讲到当代大学生要厚植家国情怀时,也可引用陶侃励志、陈蕃立志这些鲜未人知的事例来激励年轻人发愤图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扬弃的精神,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选择,选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的文化精华,增强理论教育的文化支撑,以文化的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同时,高校教师要秉持“融贯文史经哲、汇通古今西东”的理念,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最终吸引更多的高校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真正达到“读懂、学深、悟透、践行”的教学目标。
强化数字赋能:思政课教学“以文育人”
当前,将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数字化手段,运用大数据思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人工智能、三维影像、虚拟现实、云平台等数字化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古籍及专业的学术性典籍以立体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更加积极的影响。传统思政课填鸭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并以说教灌输方式为主,导致了课程的乏味性,易使学生感到疲倦,而利用数字技术思政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和参与度,深度体验事件和人物的鲜活性,通过沉浸式、全息化的虚拟场景,感受历史事件,通过与虚拟历史人物的互动,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动机和行为,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自觉性,培养批判性思维。运用各种数字化平台展示和分享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遨游,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此外,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可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数字化教学工具可以利用情感计算技术,对学生的“数字自我”进行分析整合,通过识别学生的情感波动,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反馈和建议,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推荐和自主学习方案定制,更好地发掘和激发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如讲授农业强国建设时,可将我国不同时期的农业文化以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实现教学的形象化、趣味化,使教学内容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善用、巧用“数字思政”,让传统文化在与新媒体的碰撞中擦出耀眼火花,探索出更新的思政课堂“打开方式”。
突出文化体悟:思政课实践“以文化人”
以文润心,高校应秉持“大思政课”理念,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丰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涵和实践方式。思政课程实践要突出文化体悟,在多样化主题实践中厚植文化底蕴,引导大学生在文化体悟中明确责任和使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涉农高校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与中国古代优秀农业典籍相结合,利用民俗博物馆、村史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在文物、文化遗产、文化典籍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其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要大力组织学生深入乡村、走进农民,开展社会调查,体验农事活动,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真情服务、真心奉献。要加强产教融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涉农企业、涉农项目发展咨询,农副产品助销及包装设计、品牌建设,农村文旅宣介、农业合作平台搭建、农业合作社发展,金融支农服务、普惠金融政策宣传等活动,激发知农爱农情怀,练就强农兴农本领。
稿源:荆楚网
作者:蔡彤(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