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及大众消费的升级,以“互联网+”平台催生的新业态劳动者异军突起,成为职业队伍的一支中坚力量。与传统劳动关系相比,新业态从业群体往往缺乏社会保障。他们一般以业务合同缔约、收入与业务量挂钩的方式用工,具有短期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一个现实困境,就是在现有的法律规范中找不到依据,如何有效保障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形成各方合力,完善制度设计,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硬核“防护伞”。为了维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中央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多个指导性意见,包括人社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全国总工会印发的《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以及相关文件,各地政府要制定保障细则,落实就业政策,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法律依据,给企业用工划定“红线”,发挥兜底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新业态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设计,加强政府监管,开辟新业态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加强部门联动,增强法律保障。用工单位要遵守法律规范,规范用工管理,遵行合同约定。劳动者自身要明确合同内容,增强证据意识,权益被侵犯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拓展保障机制,落实集体协商,为新业态劳动者搭建稳固“避风港”。为妥善化解新业态劳动风险,新业态企业积极探索新业态劳动保护新机制。例如,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滴滴在今年6月宣布推出“橙意保障计划”,为网约车司机升级收入、权益、发展三大保障。一方面以账单清晰透明、完善分配机制来夯实司机色收入保障,另一方面在安全、误工、医疗、养老等方向上给予保障。饿了么、圆通速递召开首个外卖行业和快递行业的全网职代会,签订全网集体合同,饿了么还通过设立“蓝骑士基金”为骑士及其亲属提供社会救助,建设“蓝骑士驿站”解决“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充电难”等问题,开设“蓝骑士课堂”提供职业培训。以集体协商形式打破劳动员工关系的限制,引入平台、外包商、加盟商、员工等多方力量,推选协商代表,召开职代会,通过集体合同,协商利益分配规则,加强阵地建设,形成综合实效,并给其他行业劳动保障提出新范式。
建立保险体系,扩大覆盖范围,为新业态劳动者佩戴坚实“安全帽”。探索建立适应新业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体系,实现劳动保障制度“去身份化”,增加“不完全劳动关系”社会保险运行机制,解决参保困境,打通新业态劳动者参保路径,提高新业态劳动者参保覆盖率,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增效力度,减少失业、养老、疾病或职业伤害等风险。明确社保缴费主体,划分参保缴费档次,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准入机制,根据群体的特殊性,为新业态劳动者制定过渡性的特殊制度安排,有效补齐社保短板,维护劳动者权益。
在新业态发展如火如荼之际,要着力解决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难的问题,画出权益保障的“硬杠杠”,形成各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不能成为“泡沫”话题,劳动者在积极创造劳动价值之时,理应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琦(湖北宜昌)
责编:詹蔷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