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汇聚多方合力,向网络“黑灰产”亮剑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6日09:4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根据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8%。在这种背景下,黑灰产业因其自身入行的技术门槛低、利润较高、容易扩大等多种客观因素,得到了迅猛发展。有报告指出,黑灰产业从业者超200万,平均年龄23岁,市场规模高达1100亿。

那“黑灰产”是什么?“黑灰产”是指采取电信诈骗、钓鱼网站、黑客勒索等方式利用网络开展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并形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形态,如今,“黑灰产”愈发猖獗,规模更加庞大、产业链结构更加清晰、攻击更高效、覆盖场景更广泛,这给互联网、金融、电商、游戏等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更多的消费者深受其害。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在巨额利益驱动下,网络“黑灰产”从业者游走在法律监管的边缘地带,亟需汇聚多方合力,加强治理。

向网络“黑灰产”亮剑,应实现各自为战向齐抓共管转变。网络“黑灰产”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产业链涉及到移动网络、计算机软件、银行等领域,任何一个部门很难将整个产业链全部打击,相关部门若“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就会导致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会留下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打击“黑灰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联合,建立齐抓共管机制,明确相应职责,共同研究更新和出台与时代相适应的法规,形成打击合力和高压震慑,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实现黑灰产产业链全链条打击,不留违法分子一丝生存空间。

向网络“黑灰产”亮剑,应实现孤军奋战向群防群治转变。“黑灰产”导致利益受损的是群众,对“黑灰产”识别能力最薄弱的也是群众,要推动群防群治,拓展人民群众参与“黑灰产”治理的途径,把风险防范识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防诈骗、防钓鱼等公益宣传,培育构建群防群治的治理文化,提升群众辨别“黑灰产”的能力,从思想上自觉抵制“黑灰产”,切实克服侥幸心理,不被“黑灰产”巨大利益而诱惑,发现“黑灰产”可疑情况,更不能选择包容或者隐瞒,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缩小不法分子生存空间。当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应通过正当途径维护合法权益,防止再次掉入黑灰产陷阱,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向网络“黑灰产”亮剑,应实现被动应战向高效打击转变。近年来,“黑灰产”案件屡见报端,花样频出,智能化应用程度高,防不胜防。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打击“黑灰产”形势的严峻性,不能仅依靠事后打击,必须强化预警防范和源头管控,要引入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优化技术防范手段,大力推动反制技术的研发应用,通过抢占技术高地、源头治理和加强国际合作,不断铲除“黑灰产”生存土壤,斩断犯罪链条,实现“黑灰产”精准打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祥昆(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