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颜陈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文件,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据人民日报《学好用好调查研究这门基本功》一文报道,有一些地方,个别党员干部把调研异化为走秀,盆景式调研、观光式调研、航拍式调研等,舆论场诟病已久。这些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
众所周知,改革越向纵深处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就越复杂,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就越大。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转型、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问题面临各种挑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大,社会治理过程中风险和机遇转化频仍。此起彼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大兴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排查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为强弱项、补短板、固根基、扬优势储备动能。然而,有些同志面对变动不居的复杂格局茫然无措,既缺乏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的思路和实招,也没有拜人民为为师、向群众学习的耐心和决心,这其实就是本领恐慌的体现。
调研作风连着党风,群众门槛好迈,群众心坎难进。之所以在实践中出现“说做两张皮、干群隔座山”现象,原因无外乎:有的党员干部状态麻木,对迫在眉睫的潜在风险浑然不知,只是通过调研寻求心理安慰;有的心存侥幸,不敢面对各类问题矛盾,寄望于悠悠岁月;有的知道症结所在,又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难情绪;还有的观望犹疑随大流,大家认真我认真,大家走秀我走秀……这些异化的“走秀式调研”,表面上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实际上还折射出部分同志缺乏“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面对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迟迟不敢落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不断谋划改革全局、推动改革实践,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强烈的使命担当,为各领域改革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把脉定向。具体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各级党员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走出逼仄工位,来到广阔天地,通过调研协商在基层、解决问题在基层、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在基层,才能妥处日益复杂的群众利益诉求,经受住网络舆论场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
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大兴调查研究的意义,既在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也在于培养其担当作为、开拓创新的务实精神,更在于凝聚社会共识与群众力量,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要而言之,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密码和制胜密码,再想想那些身入调研一线“宝山”却空手而回的“走秀式调研”,怎不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