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前一阵电影院热播的《长安三万里》多次出现黄鹤楼的镜头,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亦引发广大观众们的心灵共鸣。值此契机,武汉以黄鹤楼为宣传突破口,带动整个城市共同打造文旅招牌,让广大游客知道武汉不仅仅有黄鹤楼,其他旅游景点同样精彩璀璨,欢迎各地游客来汉旅游参观,认识了解并宣传武汉。近年来,武汉持续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好“文旅+红色信仰”、“文旅+绿色生态”、“文旅+蓝色科技”的“三色文旅”融合文章,为武汉文旅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不竭动力。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力量。“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大江大河的武汉拥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是这座城市永不褪去的底色,“英雄”是这座城市血脉中流淌的基因。近年来,武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注重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加强保护修缮革命旧址,绘制《武汉红色旅游手绘地图》,新编武汉红色旅游经典线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市内外游客感受到英雄城市武汉的红色基因,凝聚起人民群众奋进拼搏的红色力量,擦亮“红色文旅”名片,促进红色文旅蓬勃发展。
执好“绿色”画笔,描绘隽秀长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国策。伴水而生的武汉市域内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交错纵横,145公里长江岸线蜿蜒曲折,《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武汉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拥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色,确保“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基础上,武汉市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促进绿色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描绘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隽秀长卷。武汉各区都涌现出自己的经典案例,如经开(汉南)区的甜玉米文化节、黄陂区的木兰不夜城、蔡甸区的景秀大地田园综合体、江夏区的梁子湖“后花园”……这些绿色文旅景点既是本地居民们放假休闲的好去处,更是外来游客认识了解武汉特色的好窗口,全市构建出“点上出彩、面上出新、景上成带、全面铺开”的美丽乡村蓝图,带动文旅产业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高质量的农旅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武汉市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文旅+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全面绿色转型中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稳“蓝色”舵盘,激发创新活力。“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反应了古代轻舟沿江而下的极速,而当今游客却是拥有了更多充满科技感的出行选择。无论是长江上首部多维体验剧场地游轮“知音号”,亦或是天河机场接驳旅客的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车辆,还是成都车展上吸引众多目光的新能源汽车东风猛士917,它们皆展现着日益月异的科技创新与文旅产业互相融合,借用科创新活力,增添文旅发展新动能。武汉不断推进“智慧旅游”、“数字旅游”新业态,助力文旅消费升级,推出“黄鹤楼VR文化体验”等一批以5G+VR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佳作。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首次采用270°曲线环屏、3D打印技术、数控水帘、激光琴等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营造沉浸式、互动性观展体验,融合创新“科技+文旅”。暑期以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众多学子来武汉进行暑期实践调研,齐聚车谷、光谷等创新高地,这也是武汉“学子聚汉”工程吸引人才,渴求人才来汉创新创业的生动写照,优秀卓越人才是武汉的科技创新事业和文旅事业新的“生力军”,为武汉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科技创新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巨大潜力,文旅行业将在高新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迈向更高更宽阔的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丰富的文旅资源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促进经济循环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新时代下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走出文化振兴的坚实步伐。武汉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开拓创新,整合特色资源,绘好“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画卷,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武汉力量,走出一条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鸿程(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