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强大支撑。作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8月28日,武汉市首次发布2023年“民营企业科技创新50强”名单。据名单数据显示,上榜的民营企业营收总额1065.50亿元,同比增长4.70%,其中高新技术收入同比增长8.61%;利润总额达199.58亿元,同比增长59.95%,税后净利润总额为178.19亿元,同比增长64.72%。这份沉甸甸的成绩无疑成为近年来武汉全市上下着力强化民营企业发展实力、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写照。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为民营企业擂响科技创新“进军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具有贴近市场、反应敏锐、机制灵活优势,受市场竞争与利润导向双重驱动下的创新意愿强烈、创新干劲充足。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集中了全社会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发布了《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并详细列出由其牵头攻关的六大前沿科技领域任务。可见,让民营企业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扮演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已成为大势所趋、政策所指、发展所向。
擂响“进军鼓”,要下好政策服务“先手棋”。支持民营企业在创新中担当主力军,决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要用实实在在的好政策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要着力创建“矩阵式”科创支持体系,从资金分配、研发补贴、评奖评优、项目孵育、成果转化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揽子精准化政策服务,积极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真正把民营企业当成“自己人”;另一方面也要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上多下功夫。通过拓宽各类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完善科技金融信贷服务、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等多管齐下、共同发力,改善科技型民营企业金融生态环境,更好更准地满足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金融需求。
擂响“进军鼓”,要筑牢知识产权“保护墙”。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的价值愈发凸显。根据今年6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4.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89%,占GDP的比重达到12.44%,较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因而,唯有持续在厘清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完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等方面做精、做实、做细,方能切实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制度基石”作用,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创新信心,从而为民营企业创新求进塑造新优势、注入新动能。
擂响“进军鼓”,要搭好引才育才“凤凰巢”。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在助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作用,就要在“培养好”“留得下”上下功夫。数据显示,武汉目前拥有本专科学校83所,在校大学生总量超120万人,其中研究生数量达18.27万人,位居全国第三。因而,既要持续加大对高校作为人才“蓄水池”的支持力度,鼓励其瞄准国家前沿领域及民营企业创新所需,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同时也要将民营企业科技人才纳入到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引进、服务保障、科创资源分配、成果转化激励等体制机制建设,努力让各类科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擂响“进军鼓”,要做优营商环境“大文章”。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创新之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锚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上接续发力。截止今年1月份,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达1.7亿户;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接下来,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促进企业创新的“加减法”,推动减税退税降费走深走实,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精准施策,满足民营企业创新需求;此外,要用好改革和法治两个抓手,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创新空间,最大限度为民营企业创新松绑减负,同时也要积极搭建各类创新桥梁、平台、中心、库,强化科技型中小微民营企业合作,让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又见东风浩荡时,且乘东风再扬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50强”名单公布当天,武汉市工商联宣布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力求整合资源、汇聚力量、高效服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新时代新征程新赛道,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之路定会在多方合力共促下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高佳兴(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