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涵养“三心”,做“硬核”青年科技人才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1日17:5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文中感召: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担当作为、求实创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奉献青春和智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当前多项“卡脖子”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涵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之心、“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之心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之心,努力成长为能挑大梁、能干大事、能创大业的青年科技人才。

涵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之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无数爱国志士的崇高品质和光辉事迹照亮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的忧国之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爱国宣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报国之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陈祥榕的深情告白……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党的后备骨干,肩负着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经常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深入基层等各种活动等,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涵养家国情怀。自觉将“小我”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涵养“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之心。科技创新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青年科技人才要秉承“不为困难找借口,要为困境找出路”的创新理念,立足中国实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铆足“拓荒牛”的拼劲,主动到“吃劲”的岗位磨练;鼓足“老黄牛”的干劲,勇于“攻坚克难”;用足“孺子牛”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守正创新中彰显青年担当。

涵养“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之心。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段岁月里,一批海外科学家面对国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隐姓埋名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两弹元勋、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与大爱。如今,面对科技发展的新问题、新领域、新挑战,青年人才更要敢于身淡泊名利、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甘坐“十年冷板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持之以恒地奋斗到底,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继续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永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激昂斗志,满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巨大勇气,在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上书写青春华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娜(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