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近日,由湖北省司法厅、湖北省普法办联合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举行的“好一个活法”—荆楚民生观察团普法主题调研走进武汉、黄冈、宜昌,全面发现和展示湖北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法治是基层治理的根基,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纽带,把法治纳入基层治理轨道,可最大程度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也可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时代有多壮丽,法治建设的征程就有多豪迈。从荆楚民生观察团的脚步中我们看到,黄冈市创建2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部普法黄梅戏分别被42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宣传;武汉法治“大篷车”解答群众各类咨询2万余人次,惠及企业和群众50余万人;宜昌市10530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群众身边,随时找得到、用得上......当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鲜活案例呈现在荆楚民生观察团面前,湖北法治建设的成效,也就更加清晰可见。如果在地图上将黄冈到武汉再到宜昌划上一条线,可谓轻描淡写,但要把法治建设连点成线、缀珠成链,却要突破空间上的障碍、落实全方位的规划、解答实践中的难题。湖北法治建设串联起的这条金丝带,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了湖北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进行曲。
如果说法治建设是大写意的话,那么阵地建设则是工笔画,点点滴滴都见功底。荆楚民生观察团看到,全省各地正努力打造一批符合省情的普法宣传教育阵地,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正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黄冈市挖掘红色法治文化,不仅打造了一批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更为推动红色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宜昌市利用屈原文化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广场,让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严肃的法治教育相得益彰,实现了“法与景”的完美融合,阵地建设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是需要细致入微的具体抓手,利用已有的基础,建设与生产生活相关、与地域文化相关,根植群众情感基因的多元化阵地,以创新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开展精准普法,所带来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群众是直接受益者和最终检验者。当看到群众一句句由衷的点赞、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时,荆楚民生观察团对湖北法治建设成果已然心中有数。
法治建设的成效最终是服务为民,不仅写在纸上,更要走进群众心里。如何以法治文化为基,发动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则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以枝江、夷陵为代表的宜昌法律明白人实践,对法治赋能基层治理进行了生动解答。面对这道必须答好的共同课题,一方面要贯彻共同缔造理念,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通过政府供给解决群众法治需求,让人民群众相信法治能解决问题,并且相比其他方式能更好解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发动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自发地踊跃参与法治建设,实现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的双向奔赴;另一方面要坚持法律的原则精神又兼顾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深入推进普法“六进”,通过优秀裁判文书、典型案例、白皮书、调研成果等载体,不断加强法治宣传,切实发挥司法裁判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让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法治文化重在建设、贵在落地。用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滋养社会,引导人们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荆楚民生观察团”的一步一履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北法治建设定能再上新台阶,全面依法治国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宜昌市西陵区)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