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天津闭幕,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均在旅博会首次亮相,诸多珍贵古籍通过各种创新形式重焕生机。这场以“展览+交易+会议”形式搭建的大舞台上,充满了“旅游+文化+科技”的元素,也证明了“旅游+一切”模式正在为旅游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为什么“旅游+”成为了旅游市场的“明日之星”?旅游是对压力的一次调剂、对新奇的一种体验,对向往的不变追寻。在面对繁重的生活压力,面对早已看腻的灯红酒绿时,人们很自然就会想换个环境、换种心情,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与梦想中的“诗与远方”来一次甜蜜接触。不论是邀三五好友进淄博“赶烤”,还是去“村超”“村BA”体验纯正的乡村文化,抑或去唐城来一次炫酷的“时光穿越”,人们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造成了旅游的方式与偏爱的差异,但对“梦想的生活”的追寻始终如一,“旅游+”模式以独特元素叠加模式,为千人提供“千味”,让每个人都能为旅途添加最钟意的元素。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旅游+一切”模式的巨大潜力仍未完全变现,“明日之星”成为“当红巨星”,还需要不断得优化机制、实践探索。
“旅游+”,不仅要“有机结合”,更要“强强联合”。敦煌莫高窟作为饱经风霜的千年古迹,近期依靠科技加持重焕生机活力,“数字敦煌”让飞天神女在互联网上自由起舞,这种“旅游+数字”的有机结合弥补了莫高窟开放洞窟有限、参观时间有限、眼见细节有限等种种遗憾,也缓解了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成功,离不开敦煌莫高窟千年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业内最前沿的数字化采集技术,更离不开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通力合作、技术人员苦心孤诣近三十年的研究与探索。近期“旅游+音乐”项目火爆,但一些城市虽依靠音乐节吸引了众多游客,但因基础设施不足、周边旅游景区缺乏,原本准备去周边玩几天的旅客只能败兴而归。“旅游+”不能是简单的元素叠加,更不能“强产拖弱产”,应该把各个领域最好的内容结合起来,以“多核驱动”综合调整产业结构,做到互补互促,激发产业发展内驱力。
这场用“旅游+”烩制的文旅盛宴中,传统文化是醇厚底味,游客满意是最高追求。北京首钢园,它既是北京工业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举办地,现在它又化身北京市区内集文化、体育、科创为一体的新地标,把工业遗存、冬奥遗产、服贸场地与现代会展、潮流活动、文艺演出等相结合,老厂区盘活成新地标;郑州市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基、河南精神为脉,辅以新兴数字光影技术、沉浸式的戏剧载体,开业10天就7次登陆央视,被游客盛赞有开“盲盒”般层出不穷的惊喜。杜甫草堂、《香山红叶》里的北京香山、《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历史名人住宅、诗词名篇中记载的美景,如今都被深入挖掘,做出特色,山水之间,山水本无亮点,但山的故事、水的传说会带给游客不一样的历史厚重感,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打卡圣地”。
“旅游+科技”“旅游+戏曲”“旅游+电影”“旅游+诗词”,诸多盛开的文旅“繁花”,最终根源是我们传承不变文化认同和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旅游如今不仅仅追寻的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心情,是沧海桑田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期许,是穿越五千年历史长河,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共鸣。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阳(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