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丰收味儿”离不开“科技范儿”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6日18:22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9月23日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稻浪翻滚、蔬果飘香,入秋以来,各地正积极采取措施抓好秋粮生产,“科技翅膀”助力现代农业腾飞,大江南北“丰”景在望。

《“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业强国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推进。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各种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小农经营模式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不足,要想真正做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必须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让“科技范儿”为“丰收味儿”保驾护航。

用科技理念创新种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山东省聊城市围绕保粮增收高效栽培模式,总结推广了玉米-香菜-小麦“三种三收”复合种植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条件,使三种作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搭配,可以在一个生产年度内实现“三种三收”,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

近些年,随着“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越来越重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了种养结合绿色生产、玉米+魔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鱼腥草-玉米间作等模式,既很好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好途径,可谓一举两得。这启示我们,广大一线农技专家,要逐步完善种植技术规程,在作物调配、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浇水施肥、除草防病和适时收获等不同环节形成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意见,指导农民改变传统模式,实现“一田多种多收”。

用先进机械改进生产过程,提高抗病防灾水平。以前,水稻传统种植模式有手工插秧、抛秧、直播等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用种量高、出苗差、草害严重、易倒伏和后期早衰等不足,严重威胁“水稻安全”。

现在,正广泛推广的工厂化育秧和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一台机械每日可扦插秧苗60—70亩,集中育秧又能更好防治和控制病虫害,还可省水、省肥、省药,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这启示我们要持续加强农机农艺结合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运用,深入推进农机“宜田化”“智慧化”“无人化”,发展劳动节约型、智慧绿色型农业。特别是要加强北斗系统在农业领域大规模集成应用,因为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收集数据支撑智慧决策,还能助力农机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突破,让农机作业的精度越来越高,既能有效解决“无人种田”和“种不好田”的问题,还能加快农业数字化生产,让不断迭代发展的技术为吨粮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用科技培训普及专业机操,真正做到“颗粒归仓”。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产丰收,但粮食在收割、储存、加工等环节的损失现象一直存在,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粮食增产的“无形良田”。调查发现,被散落遗忘在田间的粒粒精灵,大多是因为机手调整机具不到位,导致在收获过程中,割台、传输带、脱粒机等没有调整到最佳匹配状态,机器的最佳性能没有发挥出来,导致跑粮漏粮。甚至还有部分机手为了追求高利益,选择大喂入量,加快行走速度、调高风量,造成脱粒不干净、不彻底。这要求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健全高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历练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实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养,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办农机理论讲解培训班,加强机收减损技术、机播提质技术、农机驾驶操作及安全培训,以及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等。

“科技范儿”为“丰收味儿”保驾护航,任重道远,还需策马加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一凡(当阳市农业农村局)

责编:闻玉强

【责任编辑: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