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拌饭向来是“下饭神器”,当前,年轻人吃饭时越来越流行“电子榨菜”,就着各类综艺节目和短视频,轻松愉悦地吃下一顿饭。但是,这种“食毕即忘”“碎片学习”“随看随乐”的文化速食真的能够让人们有“饱腹感”吗?
不可否认,在新媒体、新场景、新社交环境下,“电子榨菜”的产生不无道理,它可以让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捕捉信息,在工作夹缝中获取快乐,以低成本换取新知识,诚然是一种消遣方式。不过,在食用“电子榨菜”的时候,要加强筛选、适量食用,选择“丰富营养”的“电子榨菜”,思考“电子榨菜”内容背后的引申义和文化背景,令其味道不仅满足于舌尖上的愉悦,更在于精神上的充裕。
“10分钟通晓一段历史”“5分钟读懂一本书”等此类讲解视频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收获超高点击量和观看量,以充满包袱话梗的语言、倍速剪辑的情节回顾让观看者能随时随地轻松接入相关场景,给予观看者松弛感、舒适感、趣味性,但一件事、一本书、一段史岂能简简单单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拼接画面呈现出来?
“电子榨菜”并不是真正的文化大餐,其叙事手段往往通过剪辑的形式展现,主题表达倾向简单化,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部分大V、UP主对视频文章内容研究不透、领悟不深、掌握不熟,容易向观看者输出错误的观点,从而误导观看者,让正史变“野史”,好书变“烂书”。
“电子榨菜”的种类繁多,需要选择“健康可口”的“营养型电子榨菜”,警惕部分“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电子榨菜”。在视频时代,通过观看视频获取信息是学习的良好辅助,若想增长人文知识,与其观看几分钟的夸张讲解,不如观看《百家讲坛》《典籍里的中国》《河西走廊》等名作,也只需数十分钟,还能成为每日连载,就着“美味可口”的专业讲解岂不乐哉。若想了解医疗知识,B站、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都有中医、西医相关课程,也有皮肤科、心内科、妇科等各大科室的名医,他们都通过幽默诙谐的形式向大众科普医学知识,解答患者疑惑,既有时长较长的理论讲解,也有短时长的即时答疑。还有种种《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带入吃饭场景,让人垂涎欲滴。相信这类“营养型电子榨菜”才能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细嚼慢咽”、“品味其中”。
榨菜虽下饭,也不能贪吃。有的“电子榨菜”以数字网络为手段,运用科技手法将人物编码化,在时间和注意力缺乏的时代,我们要警惕这类文化速食,不能以榨菜这种“辅食佐料”当成长期的精神“正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琦(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