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排查总结,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汛情即命令,险情即战情。面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强对流天气,湖北省防办决定于9月18日18时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防汛抗灾再次牵动人心。每一次汛情,都是一次对党委政府应急处置和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大考”。笔者认为,答好防汛抗灾“考卷”,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必须坚持系统的观念,用好统筹的办法,加强“全周期管理”,对各个要素、功能、环节的全周期全过程的统筹和整合,让整个管理体系从前期预警预判、中期应对执行、后期评估总结,各个环节都能有序运转、协同配合,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切不可“九龙治水,各管一头”。具体来说,要切实做到四个“全”。
“全”要素管控。运用信息化监控管理手段,全面准确掌握基础数据,摸清底数,同时加强资源集约配置,根据城市发展规模,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比如,在防灾救灾中,对所辖区域内的地灾风险点、易涝点、蓄滞洪区,以及医用物资生活物资储备、交通转运力量、临时避难场所等,要全要素摸排掌握、优化调剂,确保应急警报一旦拉响,立即高效运转启用。
“全”覆盖治理。城市管理系统体量大、变化多,基层治理千根线、万根针,必须善于系统谋划,分级、分层、分流管理,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构建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网络,提高应急处置和信息沟通效率。
“全”区域协同。从此前某市特大暴雨灾害应对情况看,该市设置了防汛抗旱、城市防汛等4个指挥部门,并在水利、气象等4个部门分设4个指挥部办公室,这样繁杂的管理体制,反而造成了管理的缺位和应急响应的低效滞后。要打通传统“条块分割”格局,实现同级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多元主体的横向互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全”流程管理。切实加强对前期、中期、后期全过程的跟踪、评估、反馈、整改,特别是要做好复盘评估,认真排查总结,补齐短板、弱项、盲区,促进效能转化,确保实现闭环管理。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唯有坚持系统的观念,用好统筹的办法,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方能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美好家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益枫(湖北武汉)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