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下一站当是“瑰葭路”!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1日14:3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期,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连续冲上多平台热搜榜首,掀起文物保护及追索热潮。

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偶遇了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家人”,随后俩人共同踏上归家之路。三集加起来不到二十分钟的小短剧金句频出:“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从哪来的回哪去”“下一站,瑰葭路(归家路)”……一句句简单的台词,却蕴含着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最晓畅直白的语言,融合一种新潮的、灵活的表达方式,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玉壶”表达出来,赋予流落海外的文物新的生命内涵。

这不单单是一部拟人短剧,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共鸣。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注脚,记载着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其中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超2.3万件,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蕴藏着一段段罄竹难书的过往史,这些稀世珍宝,本该留在自己的故土被悉心照料、供后世瞻仰,如今,却只能冷冰冰地躺在侵略者的展馆中,被冠以战利品的称号。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国文物保护及追索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埃及网友模仿法老雕像,问中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时能不能带上埃及文物一起;战火中的叙利亚为了保护文物,将文物送到我国巡展已经3年;阿富汗将文物以全球巡展的方式躲避战火……许多国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物,这一个个器皿、一块块玉石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蕴藏着民族精神的觉醒。文物无声,力量却振聋发聩,彰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民族共同心愿,坚守一个国家的文明和信仰!

众多文物流落海外,是中华文明之殇;让流落海外文物归家,是中华儿女之责。长久以来,从政府到民间、从组织到个人,让流落文物归家之旅从未停歇。据数据显示,建国以来我国通过多种方式持续追索流失文物,已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流失文物回归,依靠的是各方努力、重续的是历史记忆、牵动的是爱国情怀,守护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山川河流,让璀璨文明盛世回归,共同激荡起“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的美好愿景。

为保护文物发声,为文物回归助力,是国际社会共同责任。然而,并非每件文物都能顺利回家,《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个如寓言般的故事,文物回家的过程也并非故事中讲述得那般容易。我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或者协商去追索流失文物,在多方长期努力之下,已与美国、意大利等24个国家达成协定,并逐步形成了外交谈判、国际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捐赠、商业回购、第三方斡旋等工作模式。至今,已有流失于美国、瑞士、德国等国的部分中国文物成功归还。

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追回流失文物最坚强的后盾,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流失海外文物的归家之路,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流失,代表着过去的不幸;归来,虽道阻且长,但势在必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哲(汉阳区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