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出台了减税降费、下调1年期LPR、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支持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政策红利。在难得的政策机遇期,更需运用系统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变财政金融政策“单打独斗”为“联动协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用财政“小资金”撬动更多金融“大资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引入金融活水。
具体来看,财政政策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金融具有资源跨期配置优势,两者结合可以变“输血”为“造血”,主要有以下模式:
“财政+信贷”,主要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普惠群体拓宽贷款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例如,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湖北省通过财政贴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将个人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对小微企业贷款3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部分由省级和市县予以贴息支持。截至上半年末,湖北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9万笔,贷款余额达636亿元,有力援企稳岗。
“财政+保险”,主要通过保险费补贴等措施发展政策性保险。例如,为建立农业生产风险支持保护体系,财政部门为投保农户等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湖北省2022年落实财政保费补贴25.71亿元,在高温干旱等关键时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减震器”作用,全年为411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015亿元,理赔资金超过21亿元,为支持抗旱救灾、农民稳定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融资担保”,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建设,引导担保机构加大对普惠群体的融资增信。例如,湖北通过财政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降费奖补和业务补助等措施,推动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流向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等。
“财政+基金”,通过财政设立基金、市场化运作等模式引导金融资源投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例如,湖北省构建了全省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纾困基金服务体系,截至上半年末,湖北省共有57家市县转贷机构、105家银行加入应急转贷纾困体系,基金规模达到37亿元,为近两千家企业提供了转贷续贷228亿元,降低企业成本近10亿元,有力缓解融资难、贵、慢问题。
当前是宽信用的重要窗口期,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资源与信贷、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协同联动,能够实现支农支小与扶优扶强并重、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推动政策红利的加速释放,更好促进稳经济、促发展、保民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雪莹(湖北武汉)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