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开幕。该活动从农业需要、农村需求、农民关注着眼,力争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
稻黍成熟,瓜果飘香,这场沃野田畴的丰收盛会离不开奋战在“三农”一线“农人”的辛勤耕耘。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农人”逐渐成为激发农业新活力、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宽农民致富路的生力军。据农村农业部发布的《“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素质农民规模超过1700万,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35%;此外,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数达到1010万人、在乡创业人员3000万人。这些都表明“新农人”已遍布万水千山,成为在乡村发展中“挑大梁、担重任”的磅礴力量。因而,助推“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速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行动。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部分农村存在振兴动力不足、产业后劲乏力、农村人才匮乏,特别是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等亟待解决的难题,破题关键在于要在“引得来”“育得出”“留得下”“用得好”上下功夫。例如可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创造干事条件、提供培训指导、落实服务保障、创新制度模式及强化乡情联系等举措,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能人乡贤、在外务工人员、企业家等返乡入乡,积极营造各类人才投身乡村的良好氛围,持续壮大 “新农人”规模。譬如,从大学毕业后返乡经营农业合作社的王伶俐,到靠墙绘打造美丽乡村的现实版“神笔马良”尚勤杰;从不当白领当“羊倌”成为苗乡侗寨发展致富“领头羊”的朱登云,到探索农区合作社养殖致富新路子的麦麦提伊敏˙赛麦尔……如今“新农人”在提升乡村产业实力、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愈发重要。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被网友戏称为“背景太假哥”的刘元杰借助“短视频+直播”将原本滞销的尉犁县蜂蜜和黑枸杞卖得供不应求;立志把家乡好山好水转化为发展红利的朱全祥,通过“文化+山水”打造乡村民宿品牌,让家乡东东峪村在内的20多个村变为景观化民宿村,年吸引游客150余万人次。可见,鼓励“新农人”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旅、特色康养、文创电商及土特国潮等新产业,是优化乡村业态、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换挡升级的必然选择。
当前,一些农业区的农技普及仍有不少短板,农业科技装备少,买不起、学不会、用不好问题突出;农业知识落后,凭经验、靠感觉、看天气现象严重,这都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痛点。解决之道一是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更重要的是支持“新农人”成为普及农业装备、技术的“头雁”。例如可以落实“新农人”入户进田,为农民提供农技培训、为土地洒水施肥定制模式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机农技相结合;同时也要让职称评定走深走实,让更多“田秀才”“土专家”“羊教授”成为传授技术、田间实训的带头人。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强农兴农,关键靠人。接下来,要紧紧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既要让越来越多知农爱农的人成为扎根乡村一线的“新农人”,更要激励“新农人”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促使其成为推进乡村发展的“兴农人”,共同书写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人才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高佳兴(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