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部组织遴选了13个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的典型案例,总结各地城市公共交通的优秀经验。虽然这13座城市各有运营特色,但无外乎都是在努力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家门口到站点短短一公里,直接关系着市民出行需求。各地要积极探索公共交通新模式,努力构建“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网络、慢行为延伸”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为市民出行注入“交通动能”。
创新个性化公交服务,让“最后一公里”更通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交通覆盖面不断加大,线路网络四通八达,但“最后一公里”仍有改进空间。近日,石家庄首批5.9米巡游公交上路,乘客可手机下单预约公交车出行,自由选择站点和出行时间,打破以往“人追车跑”的传统运营模式,探索创新“车随人动”的服务新体验,为广大市民提供响应式公交服务。地面公交因其灵活性、机动性,遍布在城市各处,是满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的不二帮手,因此各地要充分发挥公交特点,优化站点设计、提高线路覆盖率,让公交车服务于社区、校区、景区、商区、园区,最大限度串联起城市的各个重要节点。此外还可围绕市民通勤、旅游、就医、上学等差异化出行需求,开通定制化公交线路,点对点服务、一站式直达,消除公交线路覆盖盲区,满足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轨道公交“一张网”,让“最后一公里”更畅行。推动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提高交通线路覆盖率,更要缩短出行时间,优化市民出行体验,让城市交通畅行提速。今年4月以来,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持续推出“地铁快巴”和“的士巴”专线,实现短距离快速出行、快速换乘,累计服务乘客3600人次。打好“轨道+公交”两网融合组合拳,通过建设接驳微枢纽、迁改公交站位、调整运营时间、公交与地铁信息互联互通等措施,提高公交与地铁接驳的便捷性,乘客走出地铁站无需久候就能乘坐接驳公交车前往目的地,实现出行的无缝衔接。同时将部分公交线路改为响应式停靠,如车内无乘客按铃或招呼要求下车,站点无乘客招手,车辆便会减速滑行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分担率和运营效率,满足乘客的短距离快速出行需求。
延伸“慢行系统”,让“最后一公里”更低碳。慢行交通是指速度低于15 km/h的一种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末端延续,在满足基本出行、服务公交接驳、便捷市民通勤、提升交通韧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民生刚需。打造“交通慢行”城市,不仅要让慢行系统有道可行,更要让其有道好行,逐渐织补城市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城市绿道,通过设置机非隔离护栏、交通岛、压缩机动车道、慢行专用通道等方式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通行与停驻空间,做好遮阴绿化、照明、休憩等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宜人环境。同时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随时乘车、快速换乘,解决节点交通问题,提升公共交通的机动性和可达性,满足乘客的绿色出行需求。
公共交通是一座城市的流动缩影,公共交通的便利度既是对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检验,也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考验。我们应积极推进公共交通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为城市的交通发展开辟新途径,让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高效、便利和舒适。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煐(宜都市松木坪镇)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