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春风化雨教育报国。从1923到2023,穿越沧桑百年,三峡大学迎来了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校庆。这是三峡大学这所百年巍巍学府的盛事,是天南海北所有三大学子的喜事,也是“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宜昌的幸事。栉风沐雨,携手而行,三峡大学与城市宜昌彼此赋能,共生共荣,书写了“城市+高校”双向奔赴的绚丽篇章。
胸怀江河,志越雷电。回望三峡大学漫漫征途,缘水而生,因坝而兴。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再到三峡大学,步履铿锵,求索不息。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的宜昌与三峡大学有着相同的“基因密码”,山至此而夷,水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世界上已建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在此雄踞一方,诉说着一段人工奇迹,“中国二十世纪水电丰碑”葛洲坝在上游巍峨矗立,见证着那段“民族水电工业摇篮”的光辉岁月。因水而兴,以电闻名。城市宜昌有水电站468座,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成为名副其实的“来电之城”。一座“来电”的城市孕育一所“来电”的大学,三峡大学本科教育的起点就在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曾有无数三大学子参与三峡工程科技攻关,如今水利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正如校训“求索”二字,百年来宜昌与三峡大学拼搏奋进、孜孜求索,攀登水电高峰,最终得以顶峰相见。
杨绛先生曾说,任何关系,双向奔赴才有意义。对于城市与高校这对综合体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城市与高校同频,跨越与发展才能共振。城市宜昌与三峡大学是怎样相互成就、彼此赋能的呢?为助力宜昌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破解沿江企业“关、改、搬、转”难题,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循环经济进行项目攻关,杨学林教授18年来如一日,最终解决钢铁酸洗废液“变废为宝”难题,研发出高附加值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传承发扬好宜昌地方文化,三峡大学成立屈原文化研究中心、巴楚文化研究所,开设《楚辞研究》《屈原作品精读》等系列专业课,还有文科楼里的屈原雕像、图书馆前的“求索”石碑,无不体现了三峡大学深耕文化沃土、厚植文化底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校地共赢,携手而行。作为三峡大学的所在地,“水电之都”的宜昌亦是倾囊相助、诚意十足。在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留宜、优化环境等方面制定详尽措施,全力支持三峡大学争创一流、挺进百强。在三峡大学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宜昌市送上“贺礼”,支持三峡大学新校门建设和大学路升级改造。于是“峡尽天开”的新校门靓丽登场,平整宽阔的大学路预计2024年6月通车使用。除了硬核举措,还有暖心服务。宜昌为新入学的大学生赠送宜昌旅游年卡、宜昌公交卡等,掀起一阵“宜昌与三大双向奔赴”的网络热潮。名城与名校互动融合,谱写出校地合作新篇章。
事实上,不仅仅是宜昌与三峡大学,国内这样的“CP组合”不在少数。诸如,济南市与山东大学联手打造济南晶谷研究院,共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将“融入青岛、服务青岛、贡献青岛”写入学校发展战略,聚焦青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针对性做好学科布局和人才引进。城市与高校的“双向奔赴”也是“双向共赢”,名城因名校而群贤毕至、人杰地灵,名校因名城而滋育涵养、根深叶茂。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二者彼此相长,和合共生。百年风华,殊为不易。宜昌与三峡大学一路风雨一路歌,正是二者“双向奔赴”才集聚起握指成拳的力量,激发出城市能级跨越和高校飞速发展的无限动能。来一场城市与高校的“双向奔赴”,绘就灿烂美好的明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方海燕(宜都市聂家河镇)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