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湖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从高水平保护、科技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湖北落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各项要求作出重要部署,这为我们走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必将书写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荆”彩画卷。
众所周知,绿色是大自然的鲜明底色、人民群众的生活期盼,绿色低碳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从印发《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到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到贯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从统筹推进“水草林湿湖”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到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新时代十年来,一系列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务实行动推动湖北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改变,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荆”彩乐章。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湖北正处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时期,瞄定“走在前、开新局”,如何在建设生态强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先走一步、领先一路”,唯有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整合资源要素、厚植生态优势,一体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才能为湖北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绿色崛起注入不竭动力,奋力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
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自古便是荆楚儿女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不懈追求,也是全面推进美丽湖北建设的题中之义。新的起点上,结合国家所需、湖北所能、群众所盼,更加坚定绿色生态保护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推行河湖长制和林长制,不断用“增绿”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同时,坚持以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为价值导向,当好“双碳”工作的参与者、践行者、传播者,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湖北转化为广大荆楚儿女自觉行动,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金名片”。
深化新旧动能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争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近年来,湖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破解“化工围江”、腾退长江海岸线149.8公里,以“工业红”焕活“生态绿”;坚持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机制;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赏花经济、研学旅行、露营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博旅游、沉浸式旅游等新型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以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发展提速赋能,“生态绿”和“发展金”交相辉映、遍地开花……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湖北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就会更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会愈发锃亮。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应当看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护是基础、转型是根本,关键靠创新。为此,奋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新征程,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加快推动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集聚优势、蓬勃发展,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技术企业发展逐绿而行,不断以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增量”。另一方面,要聚焦四化同步统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协作,全面推进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倾力打造“水铁联运、江海直达”的长江黄金水道,高标准建设花湖机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建设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万里征程风正劲,使命担当重在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奋进当下,6100万荆楚儿女将牢记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引进、聚集新兴优势战略产业,共同书写更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荆”彩故事,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湖北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付云(襄阳市襄州区委宣传部)
摄影:王丽(湖北襄阳)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