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理论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提出共产主义的文化功能就在于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理论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更是由此而形成的方针原则。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确保全体人民始终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对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在历时性上呈现出时代差异,在共时性上表现出民族特色。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顺应时代需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具体化,要与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相适应,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的必然结果,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必然呈现。
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这是在对过往探索经验深刻总结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这意味着我们在回望历史与引领未来的支点处谋求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在立足主体与胸怀天下的交汇中谋求主体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第二个结合”的主体,二者的结合具有其必然性,更具有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结合具有必然性。“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体现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上,贯通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层面,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正是由于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的结合产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更新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厚重性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在互相交融激荡中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包含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含了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结合具有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魂脉”与“根脉”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开启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回溯与发展中立住,在守正与开新中行远,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的道路愈加坚定,我们的自信有了依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实践高度: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来源和现实指向。
“新的文化使命”着眼点在于“新”,何为“新”?为何“新”?“新”来源于“变”,因为时代在变化、形势在变化、任务在变化,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是“新的文化使命”所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原因。那么,面对这些新变化,如何开新气象、有新作为,指向“新的文化使命”具体内涵,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如何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这一任务的提出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其具体实践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聚焦新的文化使命,指明基本遵循原则: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其首要任务是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二,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从理论到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蕴含中国传统智慧,又切中时代肯綮,既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将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创新,真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昭(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武汉大学文学博士)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