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鄂州网评大赛㊺】东湖评论:四十而已,鄂州尽在“爱才有道”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8日23:3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城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兴。2023年,鄂州迎来建市40周年。从设市初期国内人才“孔雀东南飞”,到改革开放海外人才大量涌入,再到新时代全球顶尖人才、高端人才汇聚,一个个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和团队,不断“飞”进荆楚大地、扎根鄂州。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6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550人、农村实用人才1400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833人。从“惟楚有才”到“人才兴鄂”,为何人才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鄂州?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平台和环境也许就是答案。

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打造产才融合的“创新之城”。40年来,鄂州的高精尖缺人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风雨兼程、厚积薄发。建市初期,鄂州作为一个在农业县的基础上成立的地级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面对发展之惑,鄂州人打开门、推开窗,探求前行的道路。90年代初,鄂州葛店作为全省首个开发区,成为鄂州改革开放史上划时代的一笔,人才的星火就此开始燎原。40年的奋斗不息,鄂州人才工作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从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鄂州市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到大力实施“新鄂州人”计划,积极承接在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出“股权+债权”“领投+跟投”等一系列人才服务政策,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鄂州逐渐被打造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策源地”。武汉工程大学教授陈常连、葛店人福药用辅料公司董事长张阳洋,众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汇聚鄂州,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实现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展望未来,PET-CT等100余项前瞻性技术成果在鄂州落地转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势必将绘就出城市产业发展与高端人才集聚的新蓝图。

聚焦中坚骨干人才培育,打造底蕴深厚的“魅力之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一座千年古城,这是历史沉淀的千年美誉。然而,鄂州市既不同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别于省内沙市、黄冈等地。回望这座城市的逆袭之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届鄂州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工作的蓝图一张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从“新鄂州人”计划,到“梧桐计划”、“智汇鄂州”工程计划、事业单位“人才池计划”和“人才强企工程”,鄂州的人才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引凤来筑巢,筑好巢再引凤”的良性循环。同时,为解决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就医等民生问题,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发展、干事创业的环境,鄂州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成立“人才服务联盟”,打造立足武鄂、辐射全省的招才引智“一站式”平台、人力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武汉、鄂州人才融合发展,营造热带雨林式的人才发展生态。鄂州人才工作的实践探索,映照在为民造福的峥嵘岁月里,推动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荆楚大地经济发展奏鸣曲中最强劲的旋律。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鄂州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每年7月22日设立的“鄂州人才日”,同步举办的“鄂州人才周”活动,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成为“新鄂州人”。

集聚实用技能人才,打造民心所向的“幸福之城”。40年来,鄂州在实用技能人才的引用上,既是一个有“背景”的城市,也是一个留下了自强不息“背影”的城市。穿越百年,曾经的“鄂城”在面对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共性问题时,大胆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刚性约束,鼓励用人单位采取专家返聘、人才租赁、技术合作等多元方式,柔性引进紧缺急需的实用技能人才,时代大潮中的鄂州,先行先试、勇于探索,从没有人的地方蹚出一条路来。一点星火就能燎原,一道裂缝就能破冰。如今,鄂州借助毗邻武汉的地域优势,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湖北新机制教师”“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在基层“墩苗壮骨”,日益汇聚起富集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不但实现了零的突破,还一跃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成为破译幸福城市的升级密码。今天,站在历史交汇点仰望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鄂州即将成为湖北、中部乃至全国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鄂州花湖机场建成后释放的红利,将提振长江经济带主动脉,畅通国内大循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航空物流竞争,我们坚信,未来的鄂州也将建立起更加架构清晰、门类齐全的特色人才政策与培养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速形成“天下英才聚鄂州”的生动局面打造强大磁场。

征途漫漫,用奋斗去作答;美好愿景,用奋斗去实现。未来的鄂州,将以人才链的“强”、政策链的“实”、资金链的“稳”,激发创新链的“活”,支撑产业链的“优”,不断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铺陈更加亮丽的底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袁芳(宜昌夷陵区)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