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师范教育须融入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1日09:2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方面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提炼总结更是价值追求,是高度赞扬更是殷切希望。师范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教育。

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师范生立强国大志,胸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社会主义高校的崇高使命,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对党忠诚教育融入师范生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知党情、感党恩,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报国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种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理想信念植入学生内心,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说:“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师范生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更要培育孩子们和母语汉语的血肉亲情、写好堂堂正正的方块字;不但要在师范生教育中持续开设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医武术等国粹类课程,更要开展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不但自身要成为为党旗增辉、为国争光的楷模,更要争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楷模。要重点培养师范生的自立自强意识、自主创新精神,像黄大年同志那样牢固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扎得下根,长期坚守、建功立业、默默奉献。

培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育师范生修良师大德,崇尚“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个人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均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至高境界,但是知易行难,一辈子坚守则要求更高。所谓“教不严、师之惰”,讲的就是身为人师,必须坚持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与此同时,既要重“言传”,更得重“身教”,既能做“经师”,更善为“人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敢于要求学生“向我看齐”,争当新时代的大国良师。“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20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放弃在名校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魔法女教师”蔡明镜从汉江师范学院毕业后,放弃沿海优渥的工作,来到库区大山里带着留守儿童作画天地间,用诗和艺术成就孩子们的梦想……大国良师的事迹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师范生以身许国、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师者“榜样”的力量是高尚的,更是无穷的。

探索“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师范生悟育人大智,遵循“成才规律”。引导学生“开窍”、步入知识的殿堂,开启求学进业的修行之旅,是师者的职责和使命。正如近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永远不是简单的“批处理”,而是对学生个体进行认知的过程,要把每个学生视为待开发的富矿和可以雕琢的璞玉,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每个人的兴奋点和成长规律,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坦诚的沟通,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找回自信,充分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在掌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成人要求、成才目标和成长路径。所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就是这个意思。快节奏的当下,留守儿童问题、单亲家庭问题、沉迷网络问题、手机成瘾问题等等相互叠加,给基础教育事业和青少年成人成才带来种种困扰。这个时候,只靠简单粗暴的“管理”是不能见效的,这背后更需要老师们开展家访、耐心细致的谈话、学习生活上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心理干预。更需要老师们投入巨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温暖学生,找到适当的突破口当头棒喝、见招拆招、因势利导,帮助那些问题孩子们迷途知返、重拾信心,把时间和精力重新放到读书和学习上来,最终学会自我教育。因此,“育人”又是一门唤醒良知、塑造灵魂的学问,需要师者于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收集案例、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对策,并在不同的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中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用心、用情、用力教会师范生如何在自己的实践中开启心智、润物无声。

谨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育师范生有务实大为,坚持“自强不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的今天,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光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源源不断的汩汩活水滋润学生心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针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会搞发明创造的老师又岂能教得出会搞发明创造的学生呢?因此,新时代教师不但要有扎实学识,更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做学习的领跑者,还要敢于不断到“无人区”去探险、去试验,做新技术的发明者,做新规律的发现者,做重大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华为“芯片”横空出世,打破了美西方技术封锁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是一项严谨细致的事业,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心存侥幸,也从来没有什么终南捷径,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教育家精神所提倡的,就是要把“勤学”和“笃行”、“求是”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师范生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又要引导其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要培育其自强不息的创新意识、自立更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家“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的态度是关键一环,在培养师范生过程中只有把这种“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态度不折不扣地传递下去,才能形成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铸就“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师范生扬无私大爱,奉行“甘为人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主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出自著名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也是陶老一生的写照。尊师重道,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信仰,师徒如父子,“师徒传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行各业特有的文化现象。重师而贵傅,尊师而重道,是社会兴旺发达的标志,同时也折射了教育家“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人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颂扬“师爱”,就是因为这是一种超越了血脉亲情的崇高情感。教师是一种职业,因为有了“师爱”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师范生教育的过程,就是用爱去点燃爱,用爱去传承爱,教会他们用老师的方式去了解、关心、尊重、帮助和成就将来自己的学生。要通过教师们坚持不懈的爱岗敬业、乐教爱生,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播撒仁爱、无私奉献等实际行动,用心血和汗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师范生为自强奋斗、不负韶华的学生圆梦,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育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铸剑。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中心学校教师黄春立,在义务教育教师招录巡回报告中分享的“三代师生同校为师薪火相传,用爱点燃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的故事,就是地方师范院校让爱在师范生教育中接续传承的一段佳话。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地方师范院校是扛起基础教育的脊梁,承担着为教育强国培养和输送高质量教师的重任。抓好师范生教育,尤其要培养其恪尽职守、乐教爱生的情怀,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精神,长期坚守、甘于奉献的品质。

秉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师范生行利他大善,背负“使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化成天下的能动性活动。只有教育师范生秉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才能避免其“两耳不闻窗外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尴尬,引导他们关心时政热点,关注国际时局,响应祖国召唤,练就过硬本领,真正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拼搏。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协和万邦的开放姿态、求同存异的包容胸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中华文明和中国是21世纪唯一能够挽救危局、解救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广大教师应满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的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教育引导师范生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和中国前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添砖加瓦,不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践行和平发展理念作出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文江(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