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口地区古属云梦泽,为汉、沔交汇的太白水系,是长江与汉江两江泛区,称银莲湖泛区,泛区芦林丛生。1966年,汉阳县邓南区的银莲湖筑堤,围湖垦殖,组建东西湖汉南农场。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一片沼泽地变为如今的湘口街道。立足现实,回望湘口街道农垦精神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弘扬和学习农垦精神,不仅是发展农垦事业需要,而且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将“农垦精神”与工作、创业结合,激发干事和创业的激情,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功。
什么是农垦精神?农垦事业奠基人王震将军1986年在《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出版序言中概括的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而湘口街道的农垦精神是农垦人在开拓农垦事业的艰苦实践中,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有: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朴素扎实的创业精神和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传承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勇挑重担更向前。“抓晴天、抢阴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是当年农垦人激情豪迈、吃苦耐劳的生动写照。1966年10月,第一批垦荒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银莲湖泛区。年轻的垦荒者们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卸下身上的行李就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把几根楠竹用铁丝绞在一起做成屋架,棚顶盖上油毡加芦苇,遮阳挡雨,屋架四周用草和芦席扎在一起。一幢幢“草棚营房”在银莲湖畔拔地而起。严冬腊月,天寒地冻,农垦人在一个冬春的时间里,完成了开挖总干沟1条,支沟10条以及配套的田间沟渠任务。至此,农垦范围内主渠、支渠相连成网,雨水从支渠到主渠,从大闸流经东荆河顺流入长江,农场水利初见雏形。让人们无不感叹,“国营农场好,威力大,把水治服了,把荒湖治好了”。艰苦奋斗,是一种作风、一种精神。当前,全省正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为广大干部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仍有许多难关和挑战,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要坚定理想、矢志奋斗,要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项任务,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当为民服务的实干家。
传承朴素扎实的创业精神,踔厉奋发启新程。汉南农场建场时,农场的开拓者们,一边向上级请求农业器械支持,一边挖掘人才组建起机务技术骨干队伍,让全场当年实现了耕、耙、整、播、开沟、除草、治虫和脱粒、扬场等全部机械化。1969年暴雨成灾,农场人以“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努力工作,排除万难,建起了电排站,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代代农垦人敢于创新,勇于开发,围绕“水田抓开发,旱地抓调整”的思路,建成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板块、5000亩大棚瓜菜板块、8000亩科学套种板块,大棚种植、特种水产呈双足鼎立之势。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有了工作抢着干,有了任务争着上,敢于担起千斤重担,尤其是赋予大项任务时,积极愉快接受,始终以一种见不到主要工作心发慌、干不上主要工作手发痒、靠不到主要工作就吃亏的精神境界,尽心竭力干出精品。切忌碰着困难绕着走,遇到任务往外推,那样躲掉的是练手机会、推掉的是能力的提升。
传承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求实效。在湘口地区的农垦事业中,开拓创新、敢于突破是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农场工业一度辉煌风光。受市场经济转轨和国家金融紧缩的影响,90年中上期,农场工业开始滑坡,一些企业纷纷关停。如今,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湘口地区正大力推进建设“汉南现代种业小镇”,已引领入驻亚非、楚为、科珈、武大天源、汉研等11家种子企业,初步建立起以蔬菜种业为主导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作为武汉市的西南口子镇以及武汉市连接江汉平原的桥头堡,几代农垦人从来没有间歇过对农场场部湘口集镇的建设,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囿于既有经验敢闯新路”,这是农垦精神的重要体现;“敢闯敢干加实干”,是农垦精神的精彩注脚。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传承好农垦精神,就要求有更宽广的视野,自觉把本职工作放在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要有创新的精神,敢于破旧立新、善于推陈出新。要充分发挥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优势,立足时代的发展新需要,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湘口街道的“农垦精神”诞生于伟大的历史机遇中,发扬于艰苦的创业实践中,代表了历史所趋,展现了时代风貌,从现在来看仍不过时。
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传承农垦精神,既敢于开拓创新、革故鼎新;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当好践行初心使命的“答卷人”,尽情挥洒热情,为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万(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