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义城当阳姑娘周娟为和平出征的故事一经报道,被各大媒体转载。从南苏丹到马里,十年三赴海外执行维和医疗任务,十年青春,许报国之诺;千万里外,释大爱无疆,“战地木兰”周娟身上,穿越时空的信义精神在闪闪发光。
十年间,三次海外维和都是周娟主动请缨,从军报国,她一诺千金。在周娟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的十年,是女儿3岁到13岁,从咿呀学语到豆蔻年华的十年,女儿对她的映像从妈妈到“偷回忆的人”,这其中夹杂几多酸楚。这十年,也是父母50岁到60岁,跨过中年,步入老年的十年,不能尽孝陪伴,甚至错过父亲的手术,这其中又包含多少遗憾。义之大者,为国为民,面对家国之间的抉择,亲情与使命之间的取舍,周娟的选择是践行报国诺言,以身许国,便临难不顾、一往无前。
千万里之外的苏丹和马里,都是环境恶劣、局势紧张、条件艰苦的维和任务区。距离、环境和条件的困难不是最难克服的,最让人敬佩的是,在异国他乡,炮火之下、枪弹之中,以自己生命守护他人生命的大爱。“每次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周娟的一句话道尽了这些维和战士的勇毅坚强,同时也彰显着中国的大义、大勇和大国担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正义,维护和平,30多年来,中国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周娟也亲眼见证着中国维和军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自信地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阐释大爱无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周娟家乡采访时,记者问道:“让您的女儿到海外艰苦环境中执行危险任务,您内心愿意吗?”周娟父母答道:“作为父母,当然是舍不得,但在国家需要面前,我们也会义无反顾支持。”愿意与否,没有直接表达,但两位老人已给出答案,朴素的回答里是普普通通的人对民族大义的理解,是“送女出征”的家国大爱。
时空回转,关于信义,当阳这座城早已回答过多次。当年长坂坡下七进七出血染战袍救少主的赵子龙没有言说,在当阳建立宜昌第一个党组织,打响鄂西地区秋收起义第一枪的李超然也没有言说,都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信义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这片英雄热土,延续至今从未断绝。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尚孟琪(宜昌当阳)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