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与6000多件“国宝级”展品一同“出圈”的,还有诸多生动有趣的文创产品:司母辛铜方鼎印章、铜牺尊香薰摆件,以及脱胎于各种文物的冰箱贴、钥匙扣。庄严肃重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了小巧精致、可亲可爱的文创产品。
甘肃省博物馆的毛绒玩具“马踏飞燕”,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U盘,三星堆博物馆的川蜀麻将摆件……博物馆文创,这个词汇近年来在文化领域频繁出现,它不仅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年轻人青睐,更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崭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
博物馆文创产品带来的独特消费体验点燃了越来越多人对文化传播的热情。无论你对历史、艺术、自然还是科技感兴趣,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文创商品。这些产品往往以独特的设计和富有创意的故事吸引人,不仅能满足审美需求,还能让人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内涵。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推出的“敦煌诗巾”,可以让用户提炼不同壁画主题元素,“DIY”出既展现敦煌之美、又独属于自己的丝巾。这种体验就像是在博物馆内与文物和历史亲密接触,但又更加个性化和自由。
博物馆文创产品让文物不再沉睡于展柜中,而是可以被更多人欣赏和拥有。“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一件陶瓷器,还是一张名画,都可以通过文创产品的方式走出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苏州博物馆爆款文创产品“文徵明手植紫藤种子”,源于吴中才子文徵明亲植的紫藤,赋予了其穿越古今、延续文脉的独特生命力。
博物馆文创的兴起也为博物馆自身带来了更多机遇。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博物馆可以获得额外收入,用于文物保护、展览更新等项目。这种方式也吸引了更多游客,促进文旅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当然,博物馆“文创热”的背景下也同样需要“冷思考”。文创产品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产品设计过于依赖传统设计理念,缺乏创新,且质量堪忧;其高昂价格也使很多人望而却步。
博物馆应当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内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也应筑牢质量与口碑这一根基,让更多优秀有内涵的文创产品,生动展现出中华文脉的赓续绵延,使更多人溯源历史、寻脉中华,把文化带回家。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依纯(长江大学)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