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像幅画,宜昌真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外地游客到访宜昌后纷纷发出感叹。宜昌全市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比超过90%,是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责任。作为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宜昌编制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制定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共谋划1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408亿元。现在的宜昌,灯塔广场游人如织、绿电资源提质赋能、产城融合山水辉映,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头部企业纷纷重仓,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基础更稳、后劲更足。
“向绿色要收益、向生态要发展”已经成为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还需创新工作机制和路径,使“绿水青山”成为开放共享、致富百姓的“金山银山”。
运用市场化思维和自然资源禀赋,把优质生态要素与实体产业有效“嫁接”,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到实体绿色产品之中,推动生态向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以生态旅游、民宿经济为支柱产业的旅游地标,形成融合生态景观、生产生活、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山水旅游品牌。在宜昌五峰,依托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打造了集滑雪、观光、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体育旅游项目,滑雪场、云顶酒店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秭归以屈姑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加工、工旅融合、电商销售有机融合发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企业与农户经济共赢,成为秭归脐橙产业的核心引领。在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下,让“靠山吃山”成为推动地方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城市作为承载生态条件的重要载体,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肌理,促进生态保护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党中央和湖北省委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强调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宜居城镇与和美乡村建设优势。宜昌立足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建设亲水公园、滨江绿道、城市露营等新兴“打卡点”,促进生态保护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五峰将“全国最美茶园”青岗岭茶园建在城市之中,以景区建设标准打造生态茶叶公园,发动居民开设民宿、农家乐,引进茶楼、咖啡店,与旅行社、婚庆公司合作开展露营、婚庆、实景展示、茶事体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生态体制建设是重要一环。探索设立政策性生态银行和商业性生态银行,将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整合,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绿色贷款,为公益性生态产品维护与经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各地通过试行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河权流转制度,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等生态产品交易进行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例如浙江丽水通过“河权到户”,让农户和经营主体进行河道承包,通过生态鱼类观光、农家乐经营等实现溢价收益。
为公益性生态产品维护与经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生态增绿、集体增财、农户增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在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下,更需要我们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埋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种子,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图景,让广大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发展之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紫竹(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