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凉山警方出手打掉一个孵化网红以“卖惨”虚拟助农的“水军”团队,该团队在直播带货过程中虚假宣传,涉案数额巨大,涉嫌犯罪。据悉,今年以来,凉山处置“卖惨式带货”“悲情式营销”等违规账号346个,永久关闭账号97个。
近年来,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价格误导、假冒伪劣等乱象层出不穷,不但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行业生态,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危害了电商的诚信基础。净化直播带货环境还需监管重拳出击,但消费新圈层、带货新模式和新场景的加快融合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新的监管盲区,导致短视频直播监管要更为复杂。为此,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从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探索数字监管模式、多方协同监管三方面入手,整治直播带货乱象,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直播带货领域良莠不齐,直播类型、服务内容、盈利方式等各有不同,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态度,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提升监管效率。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直播企业的摸排调查,梳理开展直播带货的企业台账,掌握直播带货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建立并严格执行网络直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别级别的账号合理设限,若账号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则依法依规采取警示措施。根据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对账号予以不同分值的扣减。分数越低的账号,在推荐、打赏、提现等方面受到的约束越多。在此机制下,主播的每一次违规行为,都是对其利润空间的透支,将主播营利收益与信息内容合规情况深度绑定,倒逼主播提升职业自律意识,从源头防止乱象发生。
探索数字监管新模式。相对于传统电商平台中静态网页的监管,直播带货的监管存在“发现难”“取证难”等技术问题,给监管部门带来巨大的挑战。近日,杨浦区市场监管局上线直播监测平台——“数字监管员”。根据不同监测需求,采取实时感知开播状态、动态启停直播监测、批量监测等技术手段,一旦发现违规现象,就会自动预警,实现监测自动化,提升监管效能。监管部门要积极研发技术监管手段,通过视频、语音、图片自动识别技术,及时、主动发现直播带货中的违法、违规言行。鼓励平台利用AI技术对直播间进行动态监测,对直播间里主播言行进行存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可能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进行预警。人力不及,技术支招,借助数字赋能,探索直播监管新模式,维护健康安全的平台生态。
凝聚多方合力,协同监管。直播带货涉及网信办、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多个部门,仅靠一方难以实现有效监管,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共同促进直播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管协作,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共享网络直播发布者认证登记等直播营利信息,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打破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协调各部门在监管执法事务中互通有无、相互协助。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织牢监管网络,深化监管联动、形成治理合力,确保监管不留死角。着力构建跨部门、多领域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促进直播带货行业良性发展。
加强监管,规范直播行业发展之路。聚焦监管盲区、补齐监督短板,维护消费者权益,不断铲除直播带货乱象的生存土壤,共同营造一个诚信、规范、有序的网络直播生态环境,直播带货行业步伐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煐(宜昌宜都)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