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曾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科技创新是“制胜一招”。武汉勇担使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大力推进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武汉贡献。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主体是重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最重要的是加强企业的自立自强。武汉市通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模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2022年,武汉市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8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503家,总数达到1265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面对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武汉市出台《武汉市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等文件,将“卡脖子”的问题清单转化为自己的任务清单,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刺。
加强科技创新,营造创新生态是关键。技术创新追求的是单项指标领先,而产业创新就不只是单个企业或单项技术,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实力对比。在产业创新领域,武汉着力营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近年来,武汉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先后布局建设了光谷、珞珈、洪山等多家湖北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组建,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5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4家、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500多个。武汉依托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等丰富科教资源,正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政策支持是保障。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分内之事,更是打造有为政府的应有之意。政府不仅为科技创新明确方向、提供平台,更为支持科技创新拿出了真金白银。近年来,武汉积极探索以“揭榜挂帅”机制组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揭榜”,由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挂帅”出征,在生产线上搞科研、在实验室里谋转化。通过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新型项目管理制度,武汉打通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004.06亿元,同比增长35.36%。与此同时,武汉市各区也根据本地产业实际,出台了各类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政策,如武汉经开区拿出30亿元支持创新发展,构建“1+7+X”政策体系,出台了科创33条、人才黄金10条、知识产权8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8条等政策,为科技项目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今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创新主体不断提升,全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7家,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城市发展,以“新”点睛。当下,武汉经开区正在用最优的地段、最佳的资源、最大的投入,去集聚最高端的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高端创新企业,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产品高端化、布局集群化加速发展,奋力打造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在中国车谷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火花迸发的“创新之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君(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