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相继取消安全教育平台强制打卡,学生家长对此一致叫好。很多家长表示,平台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孩子且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只能自己代替完成。不少家长和师生呼吁实现更好的“家校共育”。
通过安全教育平台,家长与学校相互合作,可以实现学生相关安全知识普及。但“学习打卡”却给知识上了锁,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为此奔波。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很多打卡现象,这种“表演式”学习,做足表面功夫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打卡”,原是为帮助学生养成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却慢慢偏离预想的轨道。首先,“打卡”不容易。很多“打卡”安排并不合理,如固定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累,为此担任“摄影师”的家长也很累。其次,“打卡”难度大。个别“打卡”内容不能与学生年龄认知相适应,有种成年人做起来都费力的感觉。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打卡结果实体性呈现,看似学习到了知识、获得了成果,实际上只是完成了一场“表演”,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学习要打卡,孩子愁,家长更是愁上加愁。不少家长为分担孩子负担,主动承担起打卡任务。对于学校老师而言,为完成指标任务,会不停地督促学生打卡。家长既要打卡,又要承担来自学校老师一方的压力,实在不利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学校能够在教育学生时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家长也能在教育孩子时获得来自学校的指导。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进步。而“打卡”却割裂了这种合作关系,使二者之间的联系增加了“表演”成分。
除了学校教育,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打卡现象。这种打卡浮于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带不来“真”效果。“形式主义”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事可以从形式出发,但不能只停于形式。做人可以喊口号,但不能不做实事。
全国多地相继取消打卡,是打击“形式主义”的体现,但希望此行动不要只是个“表演”,各项举措应落到实处。希望有关部门不限于关注学校“打卡”教育,也要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形式主义”。这有利于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于瑞悦(重庆大学)
指导老师: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