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第三届“最美社科人”发布仪式举行,10位社科先锋以扎根荆楚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展现社科担当的动人事迹,在湖北社科界的璀璨星空熠熠闪光。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孟华平“最美社科人”位列其中,他潜心荆楚考古研究30余年,倾注心血致力于让千古文物“活起来”,以肩上之责、手中之铲、笔下之墨、内心之爱书写了“探未知、求本源”的精彩华章,为“最美社科人”作出了生动注脚。
用“择一事,终一生”展现执着坚守之美。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撑。孟华平教授奔走于荆楚大地,冲锋在考古一线,将考古事业视为终生使命,在栉风沐雨、青灯黄卷中探寻历史脉络,在一锹一铲、一担一篮中填补岁月空白,主持发掘的“辽瓦店子遗址”、“石家河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考据中华文明发展演变提供重要依据。正是因为像孟华平教授这样的考古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勤奋作桨、与孤独为伴,才让那些尘封泥土、埋藏许久的历史遗迹,连接起清晰完整的荆楚文明脉络。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少一分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浮躁心态,多一分“十年磨一剑、百炼可成钢”的坚韧追求,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潜心研究、探寻真知之中,真正做到始终如一、不负韶华,以更多的精品力作、扛鼎之作传承民族精神之火光、丰富中华文明之图谱。
用“重整再出发,奋进启新程”展现敢为善为之美。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面对迅猛发展的新科技、新产业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激烈碰撞、交叉融合,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课题,孟华平教授主动适应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而步履不停、一往无前。孟华平教授牵头大刀阔斧优化课程设置,结合社会所需明确培养目标,组建了考古、文博、文化遗产专业齐全的考古学一级学科群建设体系,并带领湖北大学团队成为湖北省第一家获批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高校社科工作者要从中收获深刻启示,深入洞察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精准把脉社会发展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牢牢抢抓当代中国新文科建设的新机遇,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驱动新文科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全力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推动新文科建设出思想理念、出专业人才、出重大成果、出典型范式。
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展现铸魂育人之美。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孟华平教授时刻不忘高校社科工作者的初心和本分,始终坚守育人情怀,深挖文博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使命、家国情怀、时代责任等思政元素,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深度耦合、有机融合;邀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主持人走进课堂教室,与学生面对面讲心路、谈经验、话理想、授技法,激发学生对文物考古工作、文化遗产保护的职业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为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夯实人才根基。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把对学生的爱、对研究领域的爱、对社科事业的爱、对家国天下的爱融为一体,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切实担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回答好“为何育人、为谁育人、何以育人”的根本性问题,用心点燃学生的兴趣,用情触动学生的心灵,努力培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凯彬(“文安平”网评团队成员,湖北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