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养老保险的话题频上热搜。2022年《半月谈》发文称,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群体陆续进入退休生活,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面对如此庞大的“新”老年群体,国家该如何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他们的养老金发放当期有没有保障,今后能不能持续领取?这些问题既是当事人担忧的“大事”,也是老百姓茶余饭后关心及讨论的民生话题。
老百姓对养老保险的关注和担心是人之常情,目前对养老保险影响最大的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然,国家对养老民生热点给予了积极回应。在202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对养老金发放问题进行了官方解答,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持续增加,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有较强的保发放能力。特别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能平衡、基金全国统筹调剂力度大、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加大、资金来源长远有储备等方面进行了有力说明,得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的结论。
应对规模如此庞大的退休潮?除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外,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呢?养老保险问题其实是社会领域的“灰犀牛”,在危机爆发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在2023年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曾指出,“不要认为养老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上述种种归结起来,其实质就是养老保险是否可持续抑或是能否维持收支平衡的问题。在遵循其制度自身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需要我们用系统的观念、统筹的办法、整体的思维去审视重构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正确认识养老保险的本质属性。养老保险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公共财政属性。社会养老保险坚持权利与义务相适应、自觉缴费与享受待遇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追求制度上的财务平衡。个人和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承担相应的养老保险责任,这样养老保险的保障效能才能实现最大化。
合理确定政府的保障责任。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要树立适度承担责任的理念,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度的养老保障水平,强化底线思维,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防范化解养老保险风险的体制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健康运行。同时,大力推动市场化的非政府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使政府与市场养老有机结合,形成稳固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在收入方面,构建多渠道养老金筹集模式。通过夯实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清缴欠费、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扩面征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在支出方面,建立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养老金调整办法,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情况,科学确定基本养老金调整幅度,让广大退休人员更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管理方面,加快推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打破地区之间养老保险资金固化的格局,高效统筹使用各地的养老保险结余基金,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养老保险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益和管理水平。
建立精算平衡机制。对一定时期内退休人数、缴费人数、缴费水平、养老金水平和基金结余等情况进行精算分析,科学评估论证养老金的中长期平衡能力。以精算结果为依据,通过合理确定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使受益人的缴费和享受待遇紧密挂钩,确保当前的缴费收入能够支付上一代的养老金开支,最终实现基金的收支平衡。
合理引导民众养老预期。养老保险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养老保障水平的高低和养老金的持续发放牵动着民众的神经。随着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连续大幅上涨,老百姓对养老保险的预期不断看好。如何让民众对养老保险保持较为合理的预期,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加以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应积极回应民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诉求,引导民众从过高预期回归到理性要求,确保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常有序运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成刚(湖北武汉)
责编:丁玥